在多數來自漳州的大溪移民中,以黃、江、李、林、簡五姓的人口最多,而這五姓人士自然的
成長為大溪的主要力量。今天在大溪老街上仍然可以見到許多代表宗親血緣的建築,位於和平路底
的黃氏家廟以及江氏家廟,就是其中的代表。
「黃氏家廟」原創建於一百多年前,是一座二進式的合院建築,從外表上看起來和一般廟宇差不多,
雕刻、彩繪無不保中國傳統風格,以一個姓氏就能建起如此大規模的家廟,實在不容易,由此也
可知道中國人光耀門楣的觀念。
黃姓在大溪除了人口眾多之外,也曾因為歷代子孫科舉的功名而提升社會地位,
如黃令成(武舉)、黃希文(武舉)、 黃希隆(武秀才)、黃長坡(武秀才)、黃讓輝(文秀才)
等人皆是。
其中掛名「黃氏家廟建築事務所」「祭祀業主黃香公管理」的黃希隆即具有「前清武庠生敕授
武德騎尉賞戴籃翎、臺灣總督賜佩紳章」榮銜,所以在主持建祠與修譜工作上,避免了日本政府
的過度干預。
日治時期〈1917〉由宗賢黃石添,黃希隆,黃玉麟等發起興建家廟,獲省內各地親族之響應,
捐款出力者三百餘人,經協議選定原新竹州大溪郡海山堡大嵙崁街〈土名:草店尾街〉百十八番地
『崁津』〈現址〉為廟地,請獲當時之台灣總督府認可建築,前後歷經七載於〈1924〉竣工
舉行落成典禮。
崇祀香公和列祖列宗以及鎮內外宗族所進神主,年有春秋二祭盛況無比,延綿至今近百年。
祖廟初建美侖美奐,當時譽為大溪之名構。
惜家廟興建已久,不免要修繕 ; 目前的樣貌是1975年所重新整修的。
不免就少了一些古老的滄桑感…..
世居於福建漳州平和縣新安里的江千五派下,傳至江樹之子: 第十四世士印、士香、士根三兄弟時,
於清乾隆五十五年 ( 1740 ) 偕同渡海來台,定居於埔頂仁和宮廟前 ; 之後兄弟合力墾荒,克勤克儉
建立宅所,墾殖規模日漸有成,之後士印因思鄉心切,告別兩位弟弟返鄉。
士香則未娶妻,由士根三子承立入嗣,從此繁衍一方。
開基於大溪,蓽路藍縷開墾荒地,歷百餘年,江家裔孫蒙祖德護佑子孫宗脈繁衍興旺,生活漸次安定,
更逢大溪市街之興起,地方士紳倡議成立「福仁宮十大公號」,先賢族長齊聚贊同。
當時族長們感念祖德及加強宗族凝聚團結,邀請大溪抗日英雄江國輝族親,成立
「平和鴻溪江千五公祀會」,平日除參加十大公號活動,每年於農曆三月初三三日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舉行春秋祭祖大典沿襲至今。
日治時期,江健臣族長任大溪街街長時,逢大溪街道改正計劃整建,江健臣族長特向「林本源公號」
洽購園地一角,並招集族親共襄捐輸,於大正四年(1915)建成「濟陽堂千五公祖祠」,供奉
江氏歷代先祖,永享子孫歲祭千秋。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是一世祖千五公江肇元的開基地,
也是江肇元後裔的祖籍地,江肇元的後裔在十三至十五世時,有好幾批、好幾百人來臺灣開發,
務農經商,繁衍後代,
甚至說大溪之所以得名 , 實乃取自於大陸原鄉的思念…..
據江氏族譜記載:
乾隆初年,江肇元的第四世江巽、江湘,相攜遷彰化縣燕務下堡,即今彰化大村鄉、員林鎮一帶。
所以說員林一帶的江姓 , 其實也是來自於相同的祖籍地 ;
江氏家廟正廳前有拜軒 , 整體而言保留了較多的古意 ;
只是這兩處家廟除祭祀期外 ,並不開放參觀 ;
訪客就只能在圍牆外, 翹首探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