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三年(1887),首任巡撫劉銘傳,因為要開發大科崁溪(大溪)流域豐富的樟樹原生林,

以提煉樟腦,在現在的大溪設置「全台撫墾總局」,墾伐森林,因而與角板山一帶的泰雅族原住民

爆發衝突。史稱之為「大科崁之役」

鑑於蕃人的反覆無常,光緒13年,劉銘傳遠從澎湖移調總兵吳宏洛,率領了一萬一千五百名清兵,

大舉進行大討伐,於是兵分二路,一從水流東(三民村)往盍文坪前進,並在枕頭山設置砲台,

另一由甘指坪往竹頭角前進。




當時水流東一帶的宜興社與附近的蕃社聯合起來襲擊清軍雙方激戰四月之久,

炮台且為原住民所奪, 最後清軍不得已撤兵講和。

日治之後的明治三十九年(1906)強硬派的佐久間總督, 為了徵用復興山區的木材、樟腦等珍貴

資源,採取了同樣的手段 ; 派遣1200名武裝軍警進入枕頭山討番,大舉發動征伐




其中戰事最慘烈的就是角板山社旁的枕頭山。

日治時期自水流東至角板山之間已有台車軌道,而角板山至巴陵下至宜蘭清水則有一米以上的道路,

該路稱為理藩警備道路 , 亦及之後北橫公路的前身。



「角板山」之名, 相傳是光緒十二年(1886)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

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 「角板山」。


佐久間總督任內採強硬軍事手段,進行理蕃事業,討伐不肯歸順的山地部落,激起原住民層出

不窮的反抗事件。歷經數年征討,終於以優勢的武力迫使原住民部落紛紛歸順。




台灣光復後,位於太子樓右前方的「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被拆除,僅存留基座石材。

目前基座則已成為復興亭的基礎…..



公園旁仍可看見一些日式宿舍建築,其中一棟保存良好的建物,是日治時期專賣局招待所,

現為新竹林區管理處大溪工作站復興分站招待所,已被桃園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希望能夠進行整理後對外開放參觀。





舊街中規劃了一處歷史走廊 ,

以舊時代的影像來呈現角板山的歷史過程 ;

多了一處人文的景點…..


可惜 , 因非位於要衢之上 ,

參觀的人似乎不多 ;





位於公園旁的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其實原本也是歷史建物,

日治時期,原為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台而興建角板山貴賓館,其木材取自附近北插天山區的檜樟,






因此又被稱為「太子樓」。洋館完成於大正三年(1914) ,傳統和風屋舍為後續紀念建築物,

此兩者即為日治時期角板山貴賓館主體建築物,兩棟建築且有廊道相連,反映出當時「一和

一洋」混合的建築風潮,兩建物不只建築風格不同,實際的空間機能也各有所異。



戰後台灣光復,貴賓館為蔣介石的重要住所,洋館前庭院蔣介石與宋美齡手植兩株榕樹,

枝葉茂相連人稱夫妻樹,1992年4月,角板山貴賓館洋館在大雨中,因電線走火焚燬,後來

改建為混凝土造建築,左側則幾乎完整被保存下來。

仍隱約有些東洋趣味…..




遊客來角板山旅遊時,在飽覽山水美景之餘,不妨藉由歷史遺跡來認識過往的史事,

或許更具教育的意義。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