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熊徵(1888-1946)原名慶綸,字薇閣,號肇權,板橋人,活躍於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的重要成員。

林平侯以糶米成臺灣鉅賈,居於臺北新莊,身後將其財產分作「飲」、「水」、「本」、「思」、「源」

五支企業,傳給後代。平侯漳州府人,為了避新莊泉州移民的兵鋒,決意遷居大科崁。


 

林國華分得「本」記、林國芳分得「源」記,兩兄弟合作經營,將商號合併為「本源」,並冠以林姓,

即為現在所稱的林本源家族。

林國華、林國芳為了避開漳泉械鬥 ,暨拓展事業考量,遂遷往板橋,故稱之「板橋林家」。

板橋林家第四、第五代開始經營鹽業、樟腦、茶葉、製糖等特許事業,累積大筆財富。


根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

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

擁有資產1億1000萬圓 ,誠可謂富可敵國。

林本源庭園完成的次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後,訂立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林家為避戰亂因而內渡廈門,「林本源庭園」也因而成了無主的花園。



甲午戰爭以後,林維源內渡在廈門的鼓浪嶼興築菽庄花園,名為『小板橋』寓所。

日治初期 1896年左右,傳聞日本帝國有意轉讓臺灣,以求現金。

時避居晉江的台灣舉人施炎乃遊說內渡閩南泉州、漳州各地的富豪欲籌資1000萬兩白銀贖回臺灣,

當時避居廈門的林維源慨然允諾承擔400萬兩。


林熊徵,字薇閣,號肇權,六歲時尊翁爾康公辭世,母陳芷芳太夫人,賢淑嫻禮,教育熊徵公篤守

孝悌、恪遵傳統,奠定其溫實敦厚之人格。

                                    

自幼聰穎敏慧,性好學,十七歲已博覽群史,閱畢大小經典,益以家學之淵源,培養具前瞻性之眼光,

醉心當時西方傳入之新潮思想,成為一學貫東西之特達之才,且於文學藝術上,亦有造詣。

1904 年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成立之時,林熊徵公毅然加入,與林森、方聲濤、蔡法平同為革命志士,

傾心結盟、暢談興國大志,東奔西走,戮力於革命,不辭辛勞。



克紹箕裘,秉持其優異之經營天賦,繼承龐大且繁雜之家業,外則振興整體經濟。

一則致力於革命工作,先後贊助籌備漢冶萍鐵工廠、粵漢鐵路、漳廈鐵路等之興設。



海外事業復有日本九州安川製鋼公司、南洋婆羅州橡膠公司等,皆有所成。

由於避居廈門的第五代林爾昌、林爾康兄弟均不滿30歲就過世。



明治四十二年 (1909) 第六代的林熊徵奉命回台繼承家業,設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

 

1915年林熊徵與霧峰林獻堂、林烈堂,鹿港辜顯榮等人,創辦臺中中學校(今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1919年結合海外華僑資本,創設華南銀行。

林熊徵是臺灣華南銀行的創辦者之一,創立林本源製糖,並且參與投資新高銀行、臺灣製鹽、臺灣

土地建物、臺灣製油、臺灣煉瓦、臺灣炭礦、臺灣電氣工業等知名商社。並擔任臺北廳參事、大稻埕

區長、臺北州協議會議員、臺灣總督府評議委員等職。

1923年,攝政宮裕仁皇太子(後之昭和天皇)訪臺時,獲頒勳四等瑞寶章。



 

1946年林熊徵猝逝,第七代的林明成年僅3歲即繼承家業。

家族並成立了「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大永興業」等,共同經營林家在台的事業。

林熊徵墓在大溪頭寮 , 緊鄰大溪陵寢 , 規模宏大 ; 應是近年再行修建樣貌 ?


林爾康的夫人陳芷芳,是宣統皇帝溥儀老師陳寶琛的妹妹;

而林熊徵的太座,則是清末政治家盛宣懷的女兒盛關頤,盛關頤的英文老師就是宋美齡的二姊;

另外,

林明成的姑姑林慕安嫁給兩江總督沈葆楨孫子,叔父林熊祥則娶陳寶琛之女陳師桓。

 

由是觀之,

板橋林家的政商關係,可說是綿密,其他家族著實難以匹敵。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