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南朝北的王宅為單進雙護龍的磚造建築,建造或重修年代應是日治時期;

古厝位於大甲區薰風里,有大甲薰風王宅之稱,薰風取自大甲石堡的南門之名。

王甲壬曾任保正,身兼接骨師,早年常幫鄉民義診,人稱「王仔甲」,家產雄厚,

昭和時期曾捐地蓋大甲家政女學校(今大甲高中),更帶動大甲南門外的聚落發展。


古厝前還有一座百年石板福德祠,早年曾是王家私祠,祠前有小石獅對,舊貌完好。

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晉江人王嘉獅、王天隨父子散財捐助官兵,並隨軍來

台平定林爽文亂有功,朝廷欽賜把總、千總之職,並誥封通議大夫。



亂平後擇居開發大甲。直到日治時期,王家都處於大甲政經領袖地位。

來台第二代王天增,為朝廷太學生,誥封朝議大夫。

第三代王時崑,官章崑崗。生於道光6年,卒於光緒4年。授封欽加運同銜賞戴花翎,分發廣東

即補同知,誥授中議大夫,晉封資政大夫,開鑿大安圳,經營「金鼎三」為清代金融當舖業。

因此家門口稱為「當店口」。



其裔孫曾出建材與資金興建大甲文昌祠而名留大甲……

日治時期,如水圳開發、金鼎三當舖及王家田產等,

初步統計,大甲街一帶有一半資產為王家所有。



至終戰後,王家及其姻親如:高池、許等等家族在大甲擁有豐富資產,權傾一方。

昭和十五年(1940)大甲、大安及外埔三街庄籌議鳩資建立大甲家政女學校(今大甲高中),

王家是本地的大地主,耳聞過去從大甲高中到鐵支路的土地登記都在王甲壬一人名下,

當時王甲壬捐贈「下山腳61番地」作為校地並促成創校,再提供土地闢建今中山路段,

此舉帶動居民移入,本地聚落逐漸形成。



今天,大甲薰風王宅由於屋前院埕寬廣綠樹成蔭,屋後空地目前仍作停車場使用,

合院無人居住雖然顯得蕭條,但不減古厝風韻,依舊引人發古幽情。

大甲薰風王宅為單進雙護龍的合院建築,除了山牆、門柱、院牆採用紅磚砌,正身和護龍

的牆壁可能都是土角磚堆砌然後表面抹泥和白灰;

王宅外觀上鮮少裝飾,院牆上的漏窗也僅僅採用常見的工字磚砌圖案,連山牆和正

身立面都十分樸素,唯一裝飾性強的就屬院牆門柱上的柱頭,以及門額邊框的碗瓷剪黏。



內埕上有兩座八角型的RC花台,各面作有吉祥圖文:如意結、壽字紋、菊花紋等。

兩護龍門額右「居則安」、左「平為福」,門板彩繪右「祥雲瑞氣,甘露和風」、

左「雲霞呈瑞,梅柳生輝」。


正身門額書「慶植三槐」;從堂號「槐」字可確知是王氏後代。

王家在大甲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識。

只可惜,地方無史,堙沒許多。

一般人反而不知這大甲第一家族的淵源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