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區,舊稱「西港仔」,前身「西港鄉」,位於臺南市西部,

北接佳里區,西連七股區,南鄰安定區、安南區,東北則鄰麻豆區。

昔為臺江內海內港,後來因臺江內海淤塞陸化,

失去港口機能,轉而變成附近農產品交易中心。

至於「西港仔」一名的由來,

則有位在「直加弄港」(今安定區)西邊

或是後營(今西港區後營里、營西里)西邊等說法。

西港區在過去大部分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

道光三年(1823)灣裡溪(曾文溪)在暴風雨後改道,

將大量泥沙帶入臺江內海,使得臺江內海逐漸陸化。

後營地名的由來,據說與明鄭時期的屯墾制度有關。

據說當時屯墾的北路軍隊之後援部隊於此地屯墾,

故稱之為後營。

鄭軍之所以選中此地,是因為後營位居蕭壠、麻豆、新港、目加溜彎等

西拉雅族四大社的中心,徵糧較為方便,而且東邊有灣裡溪可以停供軍隊水源,

西邊則臨近臺江內海,可以經由水路將糧食補給給前線的鄭軍。

1661年鄭成功軍隊從鹿耳門進入臺江內海,需要在前線的後方擇地安營,

以作為後勤支援的基地,當時後勤部隊便選中此地,稱為「後營」,

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康熙23年(1684),台灣劃歸為大清版圖之中,

沒有妻室產業的鄭軍官兵都被調回大陸原居地,

跟隨鄭軍來臺的福建金門人蔡應科因已取妻生子,

因此留在後營繼續開墾,在本地區開枝散葉,

傳有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五個宗親血脈,

其中以四房人數最多。

加上巷仔、竹圍、新厝、水溝、社尾等五角頭,

合稱為後營境內的十角頭。

後營以蔡姓為大宗,

此廢棄偌大大古厝

想必也是姓蔡的房產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