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城又稱沱江古鎮,地處湘西丘陵地區,沱江的中下游位置,全縣多山地。

鳳凰縣自古以來一直是少數民族的聚居之地,歷史悠久。


這些少數民族中以苗族和土家族為多。

《鳳凰廳志》記載,夏、商、殷、周以前,這裡即為「武山苗蠻」之地。



戰國時期,屬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建黔中郡。秦王政統一後,把其所轄的廣大地域

劃分為36郡,鳳凰所在的黔中郡即為其一。




漢高祖五年(前202)更黔中郡為武陵郡,後幾經變革,西漢期間鳳凰域歸辰陽縣轄,

西晉歸鐔成縣,東晉改歸舞陽縣,但一直屬武陵郡管轄。




《元和郡縣誌》記載: 唐垂拱二年(686)「在坡山西址設渭陽縣」,並載「山甚高,

百姓食坡山溪水」。坡山即指鳳凰山,坡山西設縣城,據考,古縣城址就是今黃絲橋古城。

古渭陽縣址屬錦州盧陽郡。




元時,統治者為了穩固政權,在渭陽境內設五寨司,五寨長官司駐鎮筸(今鳳凰縣城)。

明隆慶三年(1569 ),在鳳凰山設鳳凰營,正德八年(1513)設鎮筸守備。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移麻陽參將駐鎮筸城。

清順治三年(1646)設協副鎮筸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升協為鎮,鎮筸成為清朝全國六十二鎮之一。


康熙四十三年(1704)廢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移辰沅靖道駐鎮筸。成為全國八十九道之一;

雍正七年(1729),於湘西北設永順府,辰沅靖道改為辰沅永靖兵備道,鎮、道員均住鳳凰、

治轄範圍覆蓋整個大湘西二十餘州縣廳,據載,為全國八大兵備道之一。


清乾隆五十三年(1791)改鳳凰營為廳(散廳),升通判為同知;

嘉慶二年(1797) 升散廳為直隸廳。

民國二年(1913)改廳為縣,稱鳳凰縣,相沿至今。





200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

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

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展現出古城之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

城墻佇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

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


沱江河水清澈,城墻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

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裏,

是一幅最能代表鳳凰古城的印象……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