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原名鹿仔港,隸屬彰化縣,東接秀水鄉,西臨台灣海峽,南與福興鄉以福鹿溪為界,北與

線西鄉、和美鎮相臨,為台灣三百年史中的一個歷史重鎮。

鹿港早期為平埔族之巴布薩族(Babuza)之居住地,當時屬馬芝遴社,其住民過著較原始的生活。

在荷蘭人佔據台灣之前,傳說是原住民獵鹿的地方。


清光緒八年時有一位叫黃逢昶的人曾來台遊歷,寫了一本「台灣雜記」,並寫了一首「鹿仔港

熟番打鹿詩」,曰「山環海口水中流,番女番婆夜盪舟;打得鹿來歸去好,歌喧絕頂月當頭。」

不難想見當時原住民生活於此的悠閒景況。


鹿仔港之地名在歷史中首見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高拱乾所修之台灣府志卷四武備志:

「台灣水師左營……一分防鹿仔港,係報部本營官兵輪防……」。

而鹿仔港被首稱為鹿港則見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福建將軍永德奏設正口,曰:

「……至北路諸羅彰化等屬,則由鹿港出洋……」。


(后宅  顯考施議萬  諱塩佳城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滅明鄭,清正式接管台灣,並於次年採施琅等人之建議,頒訂三條

海禁,限制大陸船隻及人民來台,

並設水師汛駐防,後改置海防同知、巡檢負責稽查船隻盜載禁物。

 

雖有海禁,因閩省之泉、漳米糧不足,許多私販偷渡來米榖集散地鹿港貿易,

故鹿港和大陸仍有交通往來,並有移民隨之偷渡。

福建將軍永德有鑑於此,於乾隆四十八年奏請清廷設鹿港正口,依廈門與鹿耳門通商模式設立

專員管轄,並於次年准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所屬蚶江口」與「台灣府彰化縣鹿仔港」正式設口開渡。


從此鹿港門戶大開,商船雲集,行郊林立,民生殷富,市街長三里許,猶盛鹿耳門。

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間尤其是鹿港的全盛時期,

與現今的台南、萬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台灣三大門戶,

「鹿港飛帆」為當時出名之勝景……


鹿港開發即早 , 應該是古墓踏查的重要地段

鹿港鎮共有二十多處公墓,其中又以傳統土葬墓園居多,古墓應該不難發現 ;

其中,原名為正義塚之第一公墓納骨塔和傳統土葬區混合,面積雖大,但卻欠缺整體規劃,


又因為規劃朝公墓花園化的方向整頓 , 下令禁葬並鼓勵撿骨,納入靈骨塔中 ,

墓區多已廢棄, 一片狼藉 ; 古墓之旅變成亂葬崗之嘆息 …..

少數尚未遷葬之墓地 ,仍可見其規模 ;


正待倖倖然離去之時 , 途經粿店巷 , 草叢中見一完整之古墓 ,

是嘉慶年間的古墓 …..

(顯考七十一翁  正軒 陳府君 佳城 )

隨著 google 地圖, 隨意繞行鹿港市區周邊的公墓區 ,

放眼望去 ,古墓難得一見 ,看來古墓多不在公墓區內的說法 ,再次獲得證實 ;

在顏厝一帶僅得一古墓 ,聊以慰藉 …..


史料記載:清雍正年間(1720年代)有漳州人許祐德向官府請墾,並招來漳州籍佃戶,

開墾了鹿港街東側一帶,隨著許祐德來台開墾的族人,以許姓為多,乃群居現今福興鄉橋頭村

附近,稱為「許厝埔」,後來一直擴散到鹿港頂厝、海埔,以及番婆村等。

鹿港街前五大姓分別為施、黃、陳、許、郭姓。

許姓主要分布居住區,位於許厝埔、牛墟頭、崙仔頂、安平鎮一帶。

(道光戊戌年  皇清鄉飲賓  仲拔許公墓)

因此在此看到這些姓氏的古墓 , 也就再普通不過…..

經查鹿港東郊一帶許姓住民分佈情形,

北白舊港、港后、頂厝、埤腳、東勢寮、橋頭、白沙屯等莊均屬「潯陽」系許氏族裔;

而草厝、烏標庄、學子、顏厝等莊皆屬「石龜」系許氏族裔 ;

其中石龜許氏源於瑤林、太岳衍派 ;

由網路中得知不少鹿港古墓的訊息 , 可惜乏人帶領或指引 ,

撲空的機會大增 , 然而也會偶有意外的邂逅

也因此 ,

古墓的踏查仍將繼續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