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老街為銅鑼街庄發祥地,
早年為銅鑼庄最繁華之地,清嘉慶年間已成市,稱福興街,俗名銅鑼灣。
日昭和十年 (1935)台灣中部大地震,福興街受災慘重,幾乎夷為平地,災後鄉民重建家園,部分留在
原地,部分遷往新街即今銅鑼村中正路一帶,
福興街乃被稱為老街,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九年實施地方自治,設福興村。
銅鑼位苗栗縣中部,東以關刀山山脈與大湖為鄰,南接三義,西毗通霄、苗栗、公館。
後龍溪及支流雞籠溪,流貫東北;西湖溪蜿蜒西境。全境山環水繞,田疇似錦,山光如滴,處處
散發著恬靜、秀麗、自然、樸素的特質。
銅鑼的開發,年代相當早,與苗栗、公館等地同時拓殖。
遠在清乾隆初年,粵東墾民藍之貴,即已率族人三十餘人,進人今竹森村一帶墾佃拓荒。
至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者,嫉其有成,向官府誣報藍之貴為匪首,其廬舍為匪窩。
清廷不察,派王率官兵征剿,藍之貴寡不敵眾,避居他處,原墾地被焚掠一空,僅殘餘屋舍三椽,
故有三座厝之稱。 銅鑼的設治,始於乾隆末年,當時稱為「銅鑼灣莊」,隸屬淡水廳後壠堡。
光緒元年(1875),改隸新竹縣。光緒15年苗栗設縣,改為福興街。
日人治台後,地方政制重訂,設銅鑼灣區隸三叉河廳。大正九年(1920),改稱「銅鑼庄」。
民國34年,台灣光復,設「銅鑼鄉」迄今。
現轄有九湖、福興、新隆、盛隆、朝陽、竹森、銅鑼、樟樹、中平、興隆等十村。
銅鑼地形,以雙峰山塊為界,以西屬銅鑼台地,上覆赭色砂土,台地由雙峰山區向西北傾斜,
西側之西湖溪,沿銅鑼斷層線發展,切割沖積成肥沃的田疇。以東屬關刀山脈西坡丘陵,雞籠溪
循錦水頁岩層流動,沿岸河階台地,頗為發達,新隆、興隆等村,位於其上。
雙峰山標高538公尺,是鄉內最高山峰,因形象俊美,而且拔地而起,氣勢雄渾,
昔日的文人墨客,將「雙峰凌霄」列為古苗栗八景之一。
銅鑼車站,車站附近以及 中正路往北延伸的一段路 分駐所、、農會、郵局等公家機關,
以及雜貨店、餐飲、餅舖、…等等商店也都集中於此,是 銅鑼最熱鬧的一段街區;
這段熱鬧的市集,行政區域屬於 銅鑼村及 朝陽村(南端),銅鑼居民稱它為「新街」,
以對應於發展較早,行政區域屬於 福興村的「老街」老街位置在新街之北,是銅鑼街區的發祥地,
早在 清代即已發展成市集,一直到 日治時期都為 銅鑼庄的核心。
老街區有 長老教會的 銅鑼天主堂,創立於 民國43年(1954),
民國 48年(1959) 八七水災毀損, 民國 51年(1962)重建為今日所見建築。
自成一種肅穆的格調 ……
銅鑼,
是一典型農鄉,產業以農業為主,稻米為主要農產,茶葉、杭菊次之。
雖是樸實小城,
卻也靈氣獨秀,人文薈萃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