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年(1739),有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籍三十多名人士,自香山起

南下開發,當時建了番婆、菁埔等十二莊。 至乾隆十六年(1751),續由廣東省嘉應州平縣人

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五裔孫開墾完成,以「田寮庄」為墾闢根據地。


開墾後,大家平分土地,以拈鬮來決定,拈到第一號的就叫「頭份」。

「份」即開闢土地股份之意。沿用久了就成為地名,依此類推還有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地。




乾隆三十年,鎮平客家移民吳有浩,開拓頭份北方之茄苳坑而成立「東興庄」。

乾隆三十六年,同族的徐德來在頭份北方建立「興隆庄」。

頭份蟠桃里,舊稱即「番婆莊」,就是曾有原住民定居的例證…..




山下里,位於頭份鎮北端,區內阡陌縱橫,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田園風光,區內的農路除了

當地住家,少有車輛往返,成為鄰近的建國、後庄、成功、蟠桃等里民休閒的大公園,每天晨昏,

農路上散步人群絡繹於途。





許多民眾沿著農路健行,常為路旁錯落的老式合院住宅吸引,

已有140年歷史的鄭家古厝,氣派的門樓可窺建築的優美;

七十多年歷史的陳氏家祠,簷下斗拱雕刻精緻;何氏老宅主屋為少見的二樓式

,展現昔日大戶風華。




清乾隆中業:陳世舉、陳德鵬父子初居今苗栗竹南,後遷桃園市;陳碩沐入墾今苗栗三義;

陳鳳逑入墾今苗栗頭份 。清乾隆末期:陳任華入墾今新竹縣,分傳臺中豐原。



聚居於頭份上蟠桃庄大圳唇陳屋的陳氏開基始祖為鳳逑公 ,

其家族在清末以及日治時期佔有一席之地 ; 通稱為—陳春龍家族

乾隆三十九年(1774)陳姓渡臺祖鳳逑公(1761-1838)來臺,定居於竹南一堡,

為 隆恩佃14 番婆莊佃戶,世代居此。


陳家的社會地位於光緒時期,由位居社會下層 的佃農躍升為社會領導階層,起因於

陳家自來臺第三代陳春龍(1834-1903)時 期起開始有經濟上的改善。

陳鳳逑父為陳華標(1723-1783),早年雲遊四方懸壺 濟世,以行醫為生,因而隨同

其他墾戶來臺協助拓墾的醫療工作。但陳華標並未 定居臺灣,到了其子姪輩,才陸續來臺。

來臺祖陳鳳逑及其子姪兩輩,皆為隆恩 佃的佃戶;




因經年開墾,陳家家境有漸漸好轉的走向。

但至陳春龍幼年,仍稱不 上富有,至多僅為擁有部分田地的小康自耕農之家。

陳春龍自幼過房給未婚的伯 父陳輝生(1801-1875),9 歲開始啟蒙識字,學習典型

儒家傳統教育,長大後因 生性勤勞聰敏,將陳家的開創帶領至新的境界。



陳春龍開闢「私地窩」(《穎川堂 陳氏族譜》記為「獅地窩」,今頭份鎮流東里一帶),抵抗出沒

盜賊,種植甘藷, 買地置地。在糧食奇缺的太平天國年間,陳家因食物供需漸累積財富。

除此之外, 另有兩項重要的收入來源,一是陳春龍開設的「福安堂擇日館」,收入相當優渥。

二是光緒九年(1883)和陳欽源廣源號開設協源蔗廍,經營蔗糖的製造與買賣。

同治十三 年(1874),因家中子弟學習所 需,而開設了「向陽書院」。


在陳春龍之後,家中人口不需全部從事勞動,乃聘請秀才到家教學,培育子 弟讀書考取功名。

隨著社會地位和聲望的提升,陳春龍成為中港溪流域陳氏始祖嘗的管理人。

中港溪陳氏嘗會是組成分子複雜的非血緣基底嘗會,

陳春龍接管祥 字嘗號,使他成為地方上的領導人物。

同年(1871),捐銀取得監生的資格, 從此擴大地方交遊的範圍,

與竹塹士紳來往密切,積極參與地方事務……

 

光緒十六年,陳春龍擔任頭份義民廟慶成建醮公局總理;

能夠擔任此職務,不純然因為經營蔗廍。

主要還是因為陳春龍擁有聲望的緣故吧 ?



陳氏宗祠背倚著山丘, 故此區稱之為山下里 ;

宗祠之前仍擁有一大片的田野 ,

稻香翻浪 , 好一幅農家景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