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恩圳是頭份以及竹南地區農灌溉的大動脈,先民初到頭份開鑿至今已有兩百餘年歷史。

清乾隆四年(1739),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兩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人中港,商得

當時居住在頭份的平埔族山胞之同意,雇用漢民進人後庄、四份頂、半天寮、蟋桃、山下排、二十份、

青埔仔、土牛等地,從事開墾,是為漢民拓殖頭份之始。

次年,復有廣東鎮平塘福嶺人陳世荐,率族人由沙轆社北遷,在崁頂開墾設庄。

乾隆十六年(1751),廣東嘉應州鎮平縣血緣團體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

率裔孫兩百餘人,在今頭份與中港間設田寮以為開闢之根據地,此為「田寮莊」之由來。

以後墾成頭份、二份、三份、四份、河唇、中肚、新屋及下望更寮等地。

當時,墾殖地點的分配,佃人以拈鬮,定 墾地次序,如拈得第一號,即為頭份,以致沿用為地名。

乾隆二十七年,胡邦翰擔任淡水同知(胡氏為浙江餘姚人,壬申進士),到任後積極除害興利,

招佃開闢中港、頭份等地,此為官方力量在頭份從事開闢之始。



乾隆三十年(1765),鎮平人徐明桂、吳有浩,率族人百餘人至頭份東興茄冬一帶拓闢,

墾成上、中、下東興及桃仔園等地,建村落而居。



同年鎮平人徐德來為墾首,拓墾沙菁埔、興隆、糞箕窩等地。 早期先民對頭份之開闢,

大致到乾隆三十年告一段落,

此後之墾闢工作,主要是著力於作埤開圳,穩定灌溉水源,增加農產收入,

其中,以「隆恩圳」之鑿闢,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澤被田園,至今不衰。


「隆恩圳」由林耳順、陳曉理等人創鑿,隨看拓地之增闊,修鑿圳路,因圳渠廣布,日後成為

頭份竹南地區之主要灌溉系統,乾隆末年,官方出資協助民間經營,取「乾隆加恩」之意而命名。


隆恩圳,在今頭份新華里牛欄肚作埤引中港溪水,圳路由三角仔,

經土牛莊(今土牛里),番婆莊(蟋桃里),水分為二:

南支西行經二十分莊(東庄里)、田寮、崁頂,流入竹南五穀王庄(新南里)、七份仔,

在中港附近入海;北支則經頂山腳庄、下山腳(山下里)、後庄,在竹南海口入海。



全流灌田達一千一百餘甲,為了充分發揮灌溉效益…..

山下里區內阡陌縱橫,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田園風光,區內的農路除了當地住家,少有車輛往返。

民眾沿著農路健行,常為路旁錯落的老式合院住宅吸引,



已有140年歷史的鄭家古厝,氣派的門樓可窺建築的優美;

何厝老宅主屋為少見的二樓式正廳,展現昔日大戶風華。



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 其中以廬江郡最常見:

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

(即今安徽省廬江縣)。



據《湞陽水木記》載:

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后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

秦滅韓國,何姓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后,秦始皇出遊

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后,欲斬草除根杜絕后患。



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

吏不解其義放行,韓瑊因而安然無事。后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

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為姓。



之後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這就是盧江何氏的由來……

由於山下里的恬靜田野風光 ;

據說李元簇副總統退休之後 , 即寓居在此鄉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