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年(1739),福建省泉州府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中港,

商得當時居住在當地的平埔族原住民同意,僱用漢民進入從事開墾,此為漢人拓墾頭份之始,

當時稱為「田寮莊」,即現在的頭份鎮田寮里附近。


清乾隆十六年,廣東嘉應州鎮平客家移民林洪、吳永忠、溫殿王、黃日新、羅德達等人聯合開墾成

頭份與中港間地方,據稱搭蓋田寮者有五十餘戶約二百餘人,此即為「田寮庄」建置之基礎,並成為

開拓此地方之根據地。其次,開拓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地。


咸豐元年(1851)淡水廳同知因中港慈裕宮每年廟會時,常有傷害控案告廳,為息事寧人下鄉勸和。

解決之道,最後決定分別成立媽祖廟,分別舉行廟會以避免衝突。

咸豐二年,徐恭祥任建廟經理,由吳永忠嘗、羅德達嘗及溫復明嘗捐獻建廟基地,其他本地

重要嘗會均熱烈響應。 咸豐三年,田寮媽祖廟落成,命名為「合港田寮永貞宮」。



新廟之香火,本應由慈裕宮分火,但由於慈裕宮諸執事頗多阻撓,不得已轉向草店尾龍鳳宮割火。

此後,中港漢流域閩粵鄉民,彼此漸能互相忍讓,和平相處。

田寮老街上有僅存少數舊時樣貌…..

反倒是據此不遠的蘆竹湳 (現為蘆竹里) 反倒是保存多古厝建築 , 蜿蜒曲巷更像是舊街

頭份為客家人居住的大本營,但在眾多客家里鄰當中卻有個由閩南人組成的聚落— 蘆竹湳。


蘆竹湳早在1750多年,就有先民從中港溪進入此地開發,以「陳」家為大宗,

住民早年以務農為主,代代為農家子弟。

陳家在開墾時,因地理位置位於族群交接處,中港溪閩客械鬥常常發生的地方,

據說因而曾在蘆竹湳建過土城共同抵禦外敵。




但隨著歷史的演展,仇恨逐漸消弭,與外地交流開始頻繁,土城重要性消失。

昭和十年(1935) 關刀山大地震,蘆竹里許多傳統三合院不幸被震倒。

許多三合院雖經大地震損毀,但當地居民仍快速整修,使其三合院傳統風貌一直保留至今。


石化工業區中的傳統農業聚落瓦解 民國五十七年,台灣經濟起飛,頭份引進重工業,

並選定在蘆竹里地區發展。被劃定為石化重工業區後的蘆竹里,生活型態開始產生變化,

許多農地被建設成工廠,目前僅剩的完整傳統三合院聚落只剩蘆竹湳一地週遭。


一群多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組織「盧竹湳文史工作隊」,試圖藉文史整理找回盧竹湳失去

的歷史和社會關係,喚回居民社區意識。後來再整合成立「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目標是將蘆竹湳傳統三合院建築保存下來,並將保存維護的經驗去教導或分享給其他地區。





協會目前積極對尚存的三合院展開調查與復舊保存計畫;並不斷收集各項資料來書寫村史,

逐步還原蘆竹湳巷弄間的原始人文風貌。


只是古厝群中缺少具代表性的個案 ,

未能塑造出明確的景點……


不過對於地方文史保存的努力, 到市值得深深肯定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