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台南機場處原有崁頂山其西南有一個高台,旁邊一個圓形的窪地,形狀像桶盤,

居民在此經營客棧,就稱做「桶盤棧」。為了防禦府城,除允許建城之外,也加強城外駐兵防守。

所以桶盤棧在歷史上曾以「桶盤棧汛」出名。


汛塘是清代統治台灣的最末稍的機構,汛比塘大,汛可以在自己的管區中又布置若干個塘。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塘大約等於班,汛則有一個排的兵力,當時可能建有柵欄,檢查通過的行人。

清時在府城以南由鎮標營設有中港崗汛、舊社汛、桶盤棧汛三個汛駐防。

桶盤棧汛成為防守府城正南方的軍事要地當時桶盤棧汛駐有三十名左右的士兵。

林爽文事件(1786)中,林爽文從中部打到台南附近的大穆降(今新化),與莊大田相約合攻府城。

府城無城垣可憑,人心惶惶,紛紛乘船逃往安平一帶。

最後,由遊擊蔡攀龍領澎湖兵七百人屯小南門 桶盤棧備戰。

莊大田跟清兵就在桶盤棧大戰,結果莊大田兵敗逃回鳳山……



(鄭府君  克讀之墓)

同治(1862)以後,台南府城的市街往南移,越過開山王(鄭成功廟),逼小南門 (小南)。

行旅大部分都進入府城住宿,桶盤棧乏人問津,由於棧不成棧,於是改名為「桶盤淺」。

瀨口社的竹溪一帶,當時是沙丘,不利耕種,慢慢發展成台南府城的墓地 ……

也就是今天的「南山公墓」

桶盤淺段墓地內,有明永曆年間所建之古墓,今存有三座,

即曾振暘墓與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內政部已列定為三級古蹟,

其中曾振暘墓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墳墓之一。

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只有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為民國64年整修之物。

曾振暘墓座北朝南,花崗岩墓碑頂端橫刻皇明,中刻澄邑振暘曾公墓,左刻崇禎十五年 ;

右刻孝子若龍若鳳同立,造型非常簡單。


鄭成功除了正室董氏之外,另有側室數人,其中曾氏、蔡氏二妃隨鄭經兄弟及家眷來臺,

沒有生育,死後合葬於南門外桶盤淺段墓園。

僅墓碑是未經修整的舊物,碑周原有微凸「芝草紋」框邊,下緣有內凹圭角線腳,年代久遠

已模糊不清。碑高107公分,上面鐫刻有「皇明藩府曾蔡二姬墓」。

藩府二鄭公子墓位在南門外仁和里鞍仔庄(永成路二段730巷)。

鄭睿、鄭發二人為鄭成功之子,隨其父一同來臺,被清兵淹死合葬此地。

墓碑上面刻著「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

(部分照片引用自網路)

桶盤淺墓地內另有一座古墓 , 公告為自定古蹟 — 施瓊芳墓 ;


按: 施瓊芳,初名龍文,字見田,原籍泉州府晉江縣。嘉慶二十年(1815)出生在台南。

道光十七年(1837)拔貢生,旋中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登恩科進士,銓選六部主事,

久駐京曹。鴉片戰爭前夕,施瓊芳前往北京,由於精通經史百家,博學鴻辭,文藻斐然,一時

京中鉅公名流,雅慕其人,並推為海東的才子;施瓊芳次子施士浩,詩文俱佳,與父親俱為進士。


因施瓊芳性情放淡,不喜作官,回臺之後,於臺南的崇學文書院及海東書院主講,擔任山長。

日治後, 其子施士浩等內渡晉江 , 施進士墓遂乏人省視……

 

墓碑碑上寫著:

「光緒丁丑年,岑江,皇清賜進士第考星階施公、敕封安人妣勤正黃氏墓,男士沅、士立。」

 


目前之墓址應非原葬之地 ?

可悲的是 : 堂堂一個進士, 又有一個也是進士的兒子, 身後竟淪此寸地……

 

永成路巷道內的路旁, 有一塊空地看來是最近才進行清塚似的 ;

空地旁的雜草間瞥見有一古墓形制 ; 趨近探視, 果然是一座完整的古墓…..

據《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

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

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

第十八世的黃鴻钗、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顯考  例授太斈(學之簡體)  發祥黃公墓)

有關墓主人的資料搜尋並無所獲 , 只知其官銜為太學生,

燈號桃源 , 猜想是來自於福建永春一帶 ;

該墓右後方樹叢底下另有三座並列之古墓碑 , 同樣姓黃, 可能是同一家族 …..


(咸豐庚申  顯考郡庠生 諡文華黃公墓)

整體南山公墓據說有近五萬座的墳墓, 其間當然有古墓, 但大多四處散落 ;

且除墓碑為舊物外, 其餘應多已修建 ; 難得這一座古墓維持得非常完整 ;

只是眼看周遭政進行清塚, 看來不久後這坟恐怕也將不保 ?

前往火葬場的途中, 大多為昭和年間及光復初期的墳墓 ,

樣式大多雷同, 少有差異化, 繞行一下, 並無太多發現;

僅得其一( 見前 鄭府君 克讀之墓) ,

略加記述云爾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