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第一座神社並不是台灣神社,而是台南的開山神社,開山神社原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
因鄭成功有日本血統,所以總督府沒有拆除延平郡王祠,甚至在領台之初(1896) 把延平郡王祠
改為開山神社,成為台灣第一座神社……
後來台北取代台南成為全台的統治中心後,才會在台北建造全台灣最大的台灣神社。
現今圓山大飯店座落的山頭叫作劍潭山,圓山則是現在台北美術館一帶的地名……
劍潭山,日治初期設有水野長官的銅像,並有臨濟寺以及陸軍墓地忠魂堂,
劍潭山前面的小山頭,上面則原有個警察官招魂記念碑,即今日太完五百完人招魂塚之所在 ;
臺灣神社,建於1901年,主要是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937年,總督府開始把山腳下,現在北安路口北安公園的三百年古剎劍潭寺移走,就是為了
日後要擴建成為台灣神宮。
台灣神宮原定在1944年十二月二十八號舉行鎮座祭,可是兩個月前的
十月二十五日當天,一架飛機墬毀於神宮附近,爆炸大火燒光拜殿神龕和配屬之建物,
似乎預言了國運衰敗的命運 …..
當時神社的總面積約5公頃(15000坪)左右,包含了狛犬、鳥居、石燈籠、社務所、手水捨、
拜殿、本殿等,由下而上分成三階梯的形式,本殿位在最高處的位置。
除此之外,也包含週邊環境的規劃,除了在神社西邊,靠近劍潭附近的官營鐵道淡水線設立車站
(宮ノ下乘降場,戰後更名劍潭)。另外興建明治橋連接基隆河兩岸,並拓寬、整建現今稱為
中山北路的道路,並命名之敕使街道,連接明治橋至台灣神社。
戰後國府接收台灣,拆除殘餘建築改建台灣大飯店,日後更成就了圓山大飯店。
台灣神宮因為規模龐大,所以即使徹底拆除之後,還是殘存不少遺跡,
原先站在神社入口的日本陸軍高等官奉獻的一對狛犬,後來就被移置到現在劍潭公園門口,
每天望著穿梭來往的車水馬龍……
二戰後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拆除台灣神宮,並在原地改建台灣大飯店;
1952年,改由蔣宋美齡等政要為首組成的「財團法人台灣敦睦聯誼會」接手經營,並改為圓山大飯店,
原先用途為招待蔣中正及宋美齡夫婦之訪客。
當時圓山大飯店的建築規模甚小,在1963年時才將飯店的基礎設施全部建設完畢。
1968年,圓山大飯店獲得美國財星雜誌評為世界十大飯店之一。
1973年10月10日,由建築師楊卓成設計新建的14層中國宮殿式大廈落成,
圓山大飯店遂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圓山大飯店入口花圃前方,有一對斑駁蒼邁的石獅子,這是板橋林家在1901年所奉納的。
圓山大飯店入口左側有一個于右任題字的「劍潭神址」巨大石碑,
這個碑上半部題字石碑是當初紀念日俄戰爭勝利的「獻兵器記念碑」,
一對銅牛原先放在台灣神社的銅牛,神社拆了之後移到台博館門口,
銅馬也流落在新公園內……
這一段糾纏牽扯的經過,一般人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