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1895-1976)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

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

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

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出生在貧窮的牧師家庭,年輕時曾一度離開教會生活。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

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


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接著他前往法國。

同年轉赴德國攻讀語言學,先入耶拿大學,後轉入萊比錫大學並於1923年以《古漢語語音學》

為博士論文獲該校博士學位。



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

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

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



1930年代林語堂編著開明英文讀本,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

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

《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

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於各國。




1944年到重慶講學。

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

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1947年,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

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



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

1989年次女林太乙記錄父親之一生,出版了《林語堂傳》。



林語堂故居座落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2段141號,是林語堂生前最後十年的居所。

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親自設計,是其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

建築體現中西文化的融合,整體是以中國四合院布局,東方特色的建築元素如藍色的琉璃瓦

及窗櫺,而西方元素則如西班牙式白牆及螺旋柱等。



林語堂故居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完整呈現了語堂先生

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


原本林家的餐廳與客廳,如今開放為對外營業之餐廳—有不為齋

推開木門,延伸出的陽台是林語堂生前最喜愛的空間,

齋名反映的正是晚年林語堂先生

「若無所思。不亦快哉!」的泰然人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