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公墓」百年以前,這片墓地的範圍更廣大,俗稱「鬼仔山」,
也有轉寫為「桂子山」、「魁斗山」等詞,還有統稱「大南門郊外墓地」、
「南郊」,日治時期的「桶盤淺及鹽埕墓地」、
戰後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稱呼。
南郊墓地屬於台南台地南方櫻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
丘巒疊翠、視野廣闊,有竹溪河谷蜿蜒流經。
即使是今日,依然能清楚體會李仙得所說的土塚、坡面
與峽丘是什麼樣子。
傳統習俗中,興建墳墓得審慎擇址,並請堪輿師觀察與詮釋地理環境,
以取得一塊能幫助後代運勢更興旺的風水寶地。
像南郊這片丘陵起伏、居高得水的地形,在形家眼中即有藏風聚氣之勢,
所以是離府城市街最近的風水寶地,也很早就受台南地區
華人移民作為絕佳的墓葬之處。
經歷近400餘年發展,南郊墓地留下許多墳塚與地名,
見證人們持續活動的歷程。
有些地名就直接跟丘陵地勢有關,
如「大崙」、「二崙」一直到「五崙」,以及「石燭崙」、「曾蔡二姬崙」等。
有些地名聽起來則是很饒口,像「絲線吊銅鐘」、「將軍坐帳」、「烏鴉下田」、
「金盤搖珠」、「仙人拋網」等,這些則是龍脈結穴的巒頭風水之名,
是長久以來許多堪輿師解讀南郊地理環境的結果。
此外,「魁斗山」的地名是從「鬼仔山」、「桂子山」演變而來;
但選用「魁斗」二字,更刻意要連結「魁星踢斗」的典故。
魁星是主掌文運的神明,而城內的台南孔廟,就援引了南郊丘巒作為
其風水格局上的「案山」,如《續修台灣縣志》記載:
「魁斗山⋯⋯狀若三台星,為府學文廟拱案。」
1777年知府蔣元樞〈重修台灣府學圖說〉也記載:
「查南郊魁斗山,郡學之文筆峰也。」
南山公墓內的墳墓建築造型與裝飾也充滿時代特色。
境內的墳墓建築,以具有墓龜、墓肩、伸手、明堂等
格局的傳統漢式墳墓佔最多數量。
然多數均為原台南市區內所葬之墓,遷葬而來。
當中不乏多位先人合葬之所…….
此墓為充龍林姓太學生的墓。
特別之處在於其墓前兩側的旗杆座。
這在難山公墓墓區中也是極其罕見的……
惟墓碑上及旗桿夾上均未見名諱,故無法得知詳情。
這一門是乾隆年間的墓,墓碑上記著:
「充龍 皇清顯考太學生林府君墓」。
「充龍」又作衝龍、衝濃,原位於福建九龍江口北岸海濱,
當時屬泉州同安縣積善里,現在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內。
地處文圃山麓,九龍江畔,係九龍江下游沖積平原。
山川秀麗,地靈物阜,早期為水路交通要道。
按 : 太學生,中國古代國立最高學府的學生,
在明朝、清朝時把太學俗稱國子監,而在國子監就讀的學生
即被稱作「太學生」。
依照清代的科舉制度,「童生」必須通過生員考試,
才能得到「生員」身份,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
考上秀才的這些「生員」,會依成績高低而分發到府學、縣學就讀。
生員會經歷一步一步的升遷。初初進學的 freshmen 稱為「附生」,
附生升上去是「增生」,再升上去是「廩生」。
廩生還可以再升,府學、縣學會進一步從廩生之中,
挑選資歷最深的人,推薦進入北京的太學(受推薦者稱為「貢生」),
成為中央學府的栽培對象。
生員除了因為資深而受推薦為貢生,也可以經過考試而錄取為貢生。
兩者都是正途,都由公家選拔而有資格進入國子監。
取得資格進入國子監的學生,通稱為「監生」。
監生從國子監畢業之後,有任官的資格。
至於捐納銀兩而取得的監生身份,
一般雅稱「太學生」或「博士弟子員」。
林府君墓碑上的頭銜是「太學生」,
或許就是捐納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