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公墓」百年以前,這片墓地的範圍更廣大,俗稱「鬼仔山」,
也有轉寫為「桂子山」、「魁斗山」等詞,還有統稱「大南門郊外墓地」、
「南郊」,日治時期的「桶盤淺及鹽埕墓地」、
戰後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稱呼。

南郊墓地屬於台南台地南方櫻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
丘巒疊翠、視野廣闊,有竹溪河谷蜿蜒流經。
即使是今日,依然能清楚體會李仙得所說的土塚、坡面
與峽丘是什麼樣子。

傳統習俗中,興建墳墓得審慎擇址,並請堪輿師觀察與詮釋地理環境,
以取得一塊能幫助後代運勢更興旺的風水寶地。

像南郊這片丘陵起伏、居高得水的地形,在形家眼中即有藏風聚氣之勢,
所以是離府城市街最近的風水寶地,也很早就受台南地區
華人移民作為絕佳的墓葬之處。
經歷近400餘年發展,南郊墓地留下許多墳塚與地名,
見證人們持續活動的歷程。

有些地名就直接跟丘陵地勢有關,
如「大崙」、「二崙」一直到「五崙」,以及「石燭崙」、「曾蔡二姬崙」等。
有些地名聽起來則是很饒口,像「絲線吊銅鐘」、「將軍坐帳」、「烏鴉下田」、
「金盤搖珠」、「仙人拋網」等,這些則是龍脈結穴的巒頭風水之名,
是長久以來許多堪輿師解讀南郊地理環境的結果。

此外,「魁斗山」的地名是從「鬼仔山」、「桂子山」演變而來;
但選用「魁斗」二字,更刻意要連結「魁星踢斗」的典故。
魁星是主掌文運的神明,而城內的台南孔廟,就援引了南郊丘巒作為
其風水格局上的「案山」,如《續修台灣縣志》記載:

「魁斗山⋯⋯狀若三台星,為府學文廟拱案。」
1777年知府蔣元樞〈重修台灣府學圖說〉也記載:
「查南郊魁斗山,郡學之文筆峰也。」

南山公墓內的墳墓建築造型與裝飾也充滿時代特色。
境內的墳墓建築,以具有墓龜、墓肩、伸手、明堂等
格局的傳統漢式墳墓佔最多數量。

然多數均為原台南市區內所葬之墓,遷葬而來。
當中不乏多位先人合葬之所…….

此墓共計有四方墓碑,

最右邊的奉直大夫廣司正郎吳平圃即吳春貴,

孝男列名處亦可見吳尚新之名,可見其相關連性。

可惜,該方墓碑狀況不佳……

最左側墓碑應該同是重刻,字跡已渙散,泛指吳家列祖列宗。

中間的兩方墓碑刻文較為清晰,且為原物。

按 : 安平吳氏原籍晉江安海,七傳後再分遷至泉州郡城,

到十世吳尚新的曾祖父吳國美時, 約乾隆年間由泉州遷居台南。

關於安海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其一,安海因港灣九十九曲而稱灣海,到宋初開寶年間,有唐代

名臣安金藏的後裔安連濟入居安海,改灣為安,稱安海。

其二,宋朝以至元、明兩代,安海都稱安平。

故其燈號安平係指安海,而非今日台南之安平。

(例贈 吳門陳太宜人墓)

吳家開臺祖為吳國美,吳尚新之父吳春貴為其孫。

吳國美生三子,長子吳元蒲,次子吳元光,三子吳元甫;

次子吳元光奠定基業,家境漸隆。

吳元光共生八子,稱為「枋橋頭吳家八房」。

吳尚新從嘉慶二十二年(1817)開始執掌家業,

而其父吳春貴於道光七年(1827)逝世後,

正式繼承從事配銷今臺南、嘉義地區「吳恆記」食鹽販館而致富。

吳尚新另在清道光四年(1824)受臺灣知府鄧傳安之命,

負責遷建毀於道光三年(1823)曾文溪水患的第二代洲南鹽場

到今嘉義縣布袋鎮新厝仔一帶。

吳尚新在這次遷建工程中改良了原本鹽田的設計,

在原本的「磚瓦埕」(結晶池)與「土埕」(小蒸發池)之外加

「水埕」(大蒸發池)與「鹵缸」,因而使鹽產量增加。

完成洲南場遷建後,吳尚新的事業更為興隆,

於道光九年(1829)收購其宅邸北側的何斌舊居改建為園林,

即今之吳園。

(誥贈宜人 吳門張太君墓)

吳春貴以經營鹽業而致富。

清領時期,台灣的鹽業統歸由台灣府來管理,

嚴禁人民私曬、私賣。到了吳春貴的時代,由各縣的士紳承辦「食鹽販館」,

各縣的鹽販前往食鹽販館領取單據,再憑單前往鹽場領鹽,而後運賣各處。

吳春貴原本是嘉義縣的生員。

乾隆年間,因為文章及品行兼優而成為「拔貢生」;

後承辦台灣、嘉義兩縣署的食鹽販館,

以「吳恒記」為商號,財富日積。

人稱「枋橋頭吳」。


嘉慶 19 年,吳春貴因為赴北京出任「戶部廣西司郎中」,

便將兩縣署的販館業務,交給堂弟吳春祿。

吳春貴於嘉慶 23 年回台,將吳恒記三年多的盈利分一半給吳春祿。

吳春祿因而創立「吳昌記」,並在磚仔橋北邊興建宅第。

人稱「磚仔橋吳」。

墓碑上可見吳春貴、吳春波、吳春燕、吳春芳、吳春魁等孝男列名,

可知當中二位宜人俱為吳元光之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