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裡地名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說認為是過去灣裡到喜樹之間的沙洲呈東南往西北彎曲

的形狀,所以附近區域被稱為「喜樹仔灣」,而後從此名稱

衍生出「灣裡」的地名。


亦有文獻說清初因灣裡位於二層行溪兩個主要出口所形成的

凹形海灣之內而得名,例如灣裡萬年殿醮志採此說。


另有一說認為,該地過去爲臺灣平埔族之ㄧ西拉雅族「加禮灣」

(Kalioan)社所在,後來從此名稱演化出「灣裡」這個地名。


灣裡的發音應發成「ㄨㄢˇ」裡ㄧ點來看,第三說應較有説服力。

這是因為前兩説的灣字會唸成「ㄨㄢ」而非「ㄨㄢˇ」。

因此,很可能是漳泉人到此社裡貿易通婚居住後,對社外的人

自稱來自「oan裡」,而從此演化出「灣裡」這個地名,

而漢人遂稱此地為「灣裡社」。

位在臺南市南區的最南端,是沿海沙丘逐漸形成的的傳統農業聚,

杜、葉、林、蘇、黃為灣裡地區的五大姓,

也是最早進入此地的移民。

早期居民從部落內的山仔之地往南延伸至佛祖壇後方,

向北延伸到省躬社、萬年殿這一陵線的東側,

直至今灣裡路附近。

灣裡路是灣裡聚落的主要道路,

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相當繁榮進步,在灣裡路上隨處可見

日治時期的各式街屋風貌,可以算是灣裡聚落的老街。

「下鯤鯓陳,喜樹仔蔡,灣裡杜,白砂崙蘇」

說明了當地各庄居民的大姓。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