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有歷史的城市,都川流著若干條河流;漢人開庄歷二百多年的板橋也不例外。

除了大漢溪及新店溪流經板橋市區邊緣外,還有公館溝、湳仔溝及港仔溝、大安圳。

只是隨著都市化的進程 , 這些河溝,除了大漢溪外,大都被加蓋成暗溝,不復見天日;

只有位在板橋市區西側的湳仔溝還能一睹 …….


沿環河道路旁有一條河溝,這條河溝就是湳仔溝,

湳仔溝發源於土城媽祖田山谷間的集水區,循大安圳圳路,經土城工業區,在城林橋以下

河段加蓋,於在浮洲橋附近的新興橋前流出涵洞,以露天不加蓋的方式往下流,

經湳興橋,於四汴頭抽水站流到大漢溪。

約在一、二百年左右,當時的湳仔溝兩岸,都是沼澤、溼地,有些甚至為大漢溪網狀沙洲,

沙堆呈隨時漂浮的狀態,早期前來移住居民即用浮洲及湳仔等地名。


浮洲指的是近湳仔溝下游左岸部份,意思是浮動的沙洲;

湳仔則是指近湳仔溝下游右岸部份,意指到處都是沼澤的意思,衍變成今日的湳雅之名

住在這裡的漢人即以指涉溼地的湳仔,給川流命名,取名為—湳仔溝。

這裡曾擁有古老的渡船頭 ……


當時,船隻由湳仔港碼頭,順著湳仔溝下行至社後,和大嵙崁溪(即大漢溪)會合,再轉至

新莊,或上溯到大科崁,或繼續下行至港仔嘴,沿新店溪到新店

日治初期湳仔港仍可通船,暢行至艋舺及大稻埕。

大正八年(1919)興築桃園大圳,大漢溪中下游的水漸少,湳仔港碼頭船運又被鐵路及

軌道台車取代,碼頭功能萎縮,最後停頓下來,如今已不復舊跡。

經南興橋不遠處,榕樹下的土地公廟–福興宮。小廟前即為早期的渡船頭。

福興宮左側有一石材刻成的乾隆古碑,見證板橋地區的開發歷程。

是目前板橋地方殘存年代較早的古碑,非常珍貴。

位在福興宮後江家祖厝的祖先江璞亭,就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前來板橋一帶開墾的

從福興宮右側巷弄進去,經低短房舍和巷道,來到一慱統屋宇井然的地,

右側有一翹脊的傳統建築,即為江家古厝。


江家祖先江璞亭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來板橋開發的。

整個祖厝形制尊循先人營建的格局,過去數十年來,雖經過整修,大抵維持早期棟樑架構;

江璞亭(1718-1792),字漢瑜,原本居住於福建省汀州永定縣高頭鄉半徑甲東山大路下,

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渡海來臺,定居於擺接堡(板橋)「湳仔庄」拓墾務農致富。

江氏後代子孫建立具有客家民居的四合院公廳,作為祭祖的祠堂使用,

名為「江樸亭公祖祠堂」,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三合院古色古香,屋頂上的燕尾造型,象徵了江家祖先昔日的身分與榮耀,

典雅漏窗加上手繪壁畫,讓人彷彿走入時光隧道。

大廳內的祖先牌位可知,其堂號為福建汀州府永定縣之「永邑」,因而可知江氏祖先原為

客家人,但經歷遷徙,現在子孫已經沒有人說客家話。



由於江璞亭公祖祠堂為私人宅邸,

如需入內參訪,請先徵求同意。

板橋近年來隨著都市化的腳步快速發展,

許多古厝等舊式建築不復存在。


據說在浮洲的「歡仔園」聚落尚保存有劉氏、楊氏等三合院古厝  ;

歡仔園舊名「番仔園」, 顯示此塊土地原為平埔族散居之地 ;

往視之 , 三合院並無特別華美者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