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園里以舊日「柑園莊」,據傳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廣東鍾姓人士所闢;以在該地植柑得名。

本地原為光緒南雅廳海山堡柑園及桃仔腳莊故地,日據時期隸屬鶯歌街,

昭和二十年(1945)秋,台灣光復。是年十一月五日,成立臺北州接管委員會開始辦理接收事宜。



當時為避免接收時期,或有行政脫節現象,暫仍日人街庄舊制,維持政務。

民國三十五年,各部門接收漸次就緒。行政已入軌道,始行改革日人舊制。

自是年一月起全台設八縣;縣之下廢郡為區;廢街庄為鎮、鄉。



當時樹林地區仍隸屬於臺北縣海山區鶯歌鎮。當時的轄區範圍共有鶯歌鎮北部之樹東、樹西、

樹北、彭厝、圳岸腳、三角埔、子寮、潭底、陂內坑、東山、西山、石灰坑 、三塊厝 、石頭溪、

桃子腳、 溪墘厝、樟樹窟等十七里。



是年八月一日,因本市地區人口增加,漸趨繁榮,乃自成樹林鎮。

是年十月二日,調整南部里制廢三塊厝 、石頭溪、桃子腳、溪墘厝、樟樹窟五里。


乃以三塊厝 、石頭溪二里之北部,新成北園里,以二里之南部,新成東園里。

以樟樹窟里之南部及溪漧厝里之西部,新成立之西園里。

以石頭溪 里之西部,溪漧厝里之東部,新成立柑園里。以桃子腳里,易名 為南園里,

民國三十五年後合兩里以成柑園里。



柑園位於樹林、三峽與鶯歌之間的沖積平原上 , 在行政區域上共包含樹林市的柑園、東園、

西園、南園、北園等五個里 , 總面積約九平方公里……


柑園的北邊以大漢溪河道與樹林、山佳聚落相臨 , 主要以柑園大橋相互連接 ; 東邊緊臨三峽溪河道

, 對岸就是土城工業區 , 以柑城橋相接 ; 南邊及西邊則於三峽接壤 , 並以石頭溪土川桃子腳支線為界

,之間有公路相通 ; 西北邊則以大漢溪攔水壩與鶯歌相望……

是唯一與樹林市區不相連的一塊土地



柑園國小育英堂落成於昭和六年(1930),校方保留可以佐証之史料甚多。現作為校史館。

建物具多方面特色,屋頂為四坡頂,用四組木桁架,兩端用三組,共十組木桁架,材質優良。

外牆為極優之清水紅磚牆,入口門柱造型亦具特色。落地長窗採光良好。



另為於操場旁原日治時期神社碑座(今蔣公嘉言碑)併同登錄為歷史建築。

石頭溪圳原稱隆恩埔川,最早於乾隆十年開鑿,日治時期重修為水利組合,光復後陸續都有重整,

進水口在鶯歌鎮南靖厝的大漢溪右岸近鳶山山腳下,昔日初建時以木籠堆石及砌卵石築堰,

至今仍灌溉樹林柑園地區。

柑園地區保存了非常純樸的鄉下景觀 ;

三合院保存的也不少……



堂號林勝利的林家古厝是樹林區年代久遠、保存良好的古厝,由於盛名遠播,常吸引電視臺前來取景。

林家古厝是少數仍維持土角結構的古厝,其渡臺始祖為臣有公,子孫綿延至今已傳十八世,柑園名人

林媽喜校長就出生於此一古厝之內。


可惜近年已有改修 , 已失去原有的面貌

往柑園街二段276巷可往「西河堂」,保存良好的三合院紅磚厝,還有人居住,

因此只在遠處觀看而已。



另位於東園里的鄭家古厝則是前監察 院副院長鄭水枝的祖厝……

十多年前﹐這裡仍然寧靜得像五十年代的台灣農村﹐


但隨著柑園大橋重建、北二高通車﹐境內工廠也跟著迅速興起﹐

這塊台北都會近郊最後一塊綠地﹐

很快地會漸漸消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