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統治時期,島內用鹽主要仍依賴外來供給,
但文獻上已有煎煮海鹽及築鹽埕天日曬鹽的記載,
地點就在臺江內海最南端七鯤鯓附近名為瀨口的地方。
瀨原意為沙或石頭上淺而急的流水,
瀨口因地形及鄰近河海交界得名。
明鄭時期,據傳諮議參軍陳永華教導民眾改良築埕引海水曬鹽方法,
重建瀨口鹽田,並在洲子尾新設鹽埕,提高產量與品質,是為臺灣
日曬鹽產業的正式發軔。
明鄭後期至清初臺灣曬鹽已有四場:
位於洲子尾的洲北場、洲南場、原瀨口鹽田改稱的瀨北場、
以及位於興隆莊(高雄)打狗澳的瀨南場。
瀨口地區鹽田於清乾隆15年(1735)遭洪水沖毀,鹽民在舊鹽田北面
(今臺南鹽埕一帶)選址重建鹽田,改稱瀨北場,並形成新聚落鹽埕。
清代及日治時期臺灣各地鹽場或新設,或廢棄,或因洪患輾轉遷徙場址,
位於臺南鹽埕的瀨北場則歷經不同時代,
始終維持原地天日曬鹽事業,
日治後改稱鹽埕鹽田,
直到民國60年(1971)因臺南市政府開闢安平工業區
及都市發展土地重劃需要而廢棄鹽田,
瀨北鹽場走入歷史。
鹽埕天后宮最早見於嘉慶年間成書的《續修臺灣縣志》,
而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創建於清乾隆廿三年(1758),
另有《寺廟臺帳》記為乾隆卅三年(1768)創建。
據說該廟原祀武惠尊王,後改主祀媽祖。
同治十年(1871),當地楊姓人士倡議將廟宇遷到鹽埕溪口東岸,
也就是現在日新國小的校地內。
進入日治時期後,鹽埕天后宮曾在明治卅五年(1902)進行重修,
但在昭和五年(1930年)因為鹽埕公學校(今 日新國小)擴建校舍
而徵收廟地,該廟遂遷到今址重建。
戰後曾在民國卅七年(1948)、四十二年(1953)增建過兩次,
後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在當地望族林全福倡修下再次重建,
是為現今之廟貌。
林姓為當地的望族,聚落中有一古厝群,
雖已多所殘破,但從規模及其所在地點看來,
可推測即為鹽埕林家之祖厝所在。
按 : 鹽埕林家是從漳洲來台,擇定鹽埕溪北而居,位風水吉地,
林老火少習漢學,日治時期專賣糖、鹽、鴉片,曾出任保正。
他的八個兒子在地方上政經表現傑出,
鹽埕林家橫跨政商,聲勢顯赫……
林家長子,也就是林錫山的父親林全金,
日治時代是鹽埕製鹽同業組合長;
二子林全福,是台南冷藏製冰株式會社社長;
三子林全忠,京都帝大醫科畢業,戰後曾任台南市參議員;
四子林全義,戰後曾任台南市南區區長、第二屆臨時省議員;
五子林全成,日治時代是林工務所老闆;
六子林全祿,明治大學畢業,戰後曾任台南市議員、台灣省議員;
七子林全藻,戰後經營大涼汽水公司,曾任台南市棒協理事長;
八子林全興,即前述台南市議長。
林家從鹽田發跡,深入政商,從製冰、飲料,
到交通運輸、棒球運動,都有廣泛發展。
此外,1971年獲得世界冠軍的台南巨人少棒隊,
投手林文崇是林全興的兒子;
1960年代走紅台港日三地、有「大盜歌王」之稱的林沖
(本名林錫憲),則是林全義的兒子。
林錫山的妻子王秀蓮,台南市人,是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
在嫁給林錫山之前,已經開了一間「秀山建築事務所」;
設計作品超過50件,
包括台南女中體育館、台南佳佳飯店(佳佳西市場旅店前身)、
台北天主教公署、瑞復益智中心、郭綜合醫院等。
地方上有一個說法,市長林錫山為了解決鹽埕水患及改善交通,
把竹溪水截斷不再流入鹽埕溪,改引往日新溪入鯤鯓湖,原水道
再加蓋箱涵等,造福地方卻壞了林家風水,水不再流經鹽埕林家,
風水破壞,林家從此開始沒落。
原來的祖厝也閒置至於荒廢,
令人不免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