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684.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清康熙年間,開始有大批的漢人移民進入開墾,高屏溪

沿岸的溪埔地,雖經常氾濫成災之苦,但也因氾濫而致土質

肥沃,利於農耕。

P4039116.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17.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P4039131.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18.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19.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0.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3.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數百年來,先民為免住屋受溪水氾濫威脅,採取搭建

臨時寮舍的方式,作為暫時的居住場所,其中「溪埔寮」、

「潮州寮」「頂大寮」與「下大寮」,是四個

較大的移墾聚落。

日治時期將此四區合稱為「大寮」,

成為今日之地名。

P4039124.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5.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6.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7.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8.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9.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0.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今日的大寮,

是多元族群融合的區域,較具特色者有:

 

 

P4039121.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22.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4.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5.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6.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7.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8.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39.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拷潭、內坑是張簡宗族早期發跡地。

 

義仁、昭明二里早期稱為赤崁,武舉人張簡魁故居即在此處。

三隆地區也是張簡族人聚居之處……..

P4039140.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43.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44.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大寮區為台灣「張簡」雙姓的發源地。

明朝洪武時,南靖文人簡德潤在漳州南靖的書院教書,入贅

於當地門閥張進興家,被張進興視為義子,娶其媳婦劉氏為妻

(張進興兒子早亡),生了三子。

P4039141.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42.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6.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7.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9.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DSC_2681.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DSC_2682.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DSC_2683.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DSC_2684.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後又娶側室盧氏,生了五子,遂以其中四名過繼張姓,

四名留於簡家,後來才出現了張簡雙姓。

清康雍年間,簡家第十二代簡成禎來台,在台灣南部定居,

其族脈皆分佈於鳳山丘陵一帶,咸豐年間在今拷潭、內坑

一帶建立了「追遠堂」,為張簡家族之宗祠。

P4039147.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48.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49.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0.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1.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3.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張簡姓堂號有「洪源」、「陳郡」、「漁陽」、「范陽」、

「梅魁」、「南靖」等,但主要以「南靖」為主。

大寮一帶的張簡古厝則多以梅魁名之……..

P4039145.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2.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4.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55.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P4039146.JPG - 大寮  內坑  張簡古厝

護龍的過水門上清楚記錄著古厝建造歲次。

庚癸午酉年(1930)算下來,這棟古厝

也有超過90年歷史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