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二次北上,清廷被迫簽訂北京條約,開放滬尾成為通商口岸。

同治元年(1862),正式設關徵稅後,淡水港迅速成為北台灣第一大港,洋行林立,佔全台

貿易量達六成,而以茶葉、煤、樟腦為出口大宗。



當時沿著河岸分佈的五大洋行──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幾乎壟斷整個茶葉出口。

淡水的洋行建築多位在今淡水老街中正路週圍兩邊別名烽火段及鼻頭崙一帶,



這些多是當時在淡水的外國人;向清朝政府以特區的方式租用土地,所建立極具歐風的建築洋行、

然而隨淡水港貿易量衰退淡水國際港的地位不再,淡水沒有商業價值後,於是沒大生意可作後外國

洋行紛紛退出淡水,加上後來日本接管台灣後更以政治迫使原本借用土地的外國公司將土地歸還

給政府,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將本區轉成政府機關及海軍宿舍,



於是淡水烽火段所剩洋樓或洋行建築越來越少,僅剩不多的也隨著歲月建築逐漸壞去 ;

為了見證這段屬於洋大人在淡水的歲月,近年來淡水古蹟園區及地方文化人士的奔走及透過修復保存,

才使鼻頭仔的殼牌倉庫及德忌利士洋行得以保存下來……




2013年完成修復開幕得忌利士洋行,是目前逛淡水老街最能鬧中取靜的地點,

雪白洋樓建築風格是北台灣難得一見的南歐建築風情,

夏日迴廊透光拱圈光影分外吸引遊客 ;




得忌利士是五大行僅剩唯一仍看到實體建物的洋行,

得忌利士洋行目前保留為前棟的第一檢查站及後棟的進口物品的輸入倉庫,

後棟倉庫的迴廊光圈就像是藝術品,外牆上保留部份倉庫荒廢時期的舊榕樹軀幹盤爬其上 ,

充分展現其建築的趣味……





清末英國人道格拉斯在香港設立得忌利士藉由汽船公司從事航運開啟至業務範圍擴大至洋行規模;

後來甚至獨佔航行大陸、台灣、香港的貨物運輸及人員搭乘的海上航行權達百年之久,也因

為獨霸舟行及往來兩岸三地,得忌利士洋行得以在海上留下了許多的足跡,





得忌利士洋行於大陸東南方沿岸(香港、汕頭、廈門、福洲、台灣)都有其相關碼頭區,

而淡水就是其公司於台灣重要的據點!

得忌利士洋行見證並參與了淡水國際港的光榮一頁,

也扮演著香港、台灣與大陸的運輸要角,



為使淡水歷史大航海時代有關洋行故事更完整陳現,淡水古蹟博物館開放前棟「第一檢查場」

空間作為展演「德忌利士洋行」歷史故事領域,並以該公司為故事軸心利用修復原倉庫之

一辦理名為「老洋行‧新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復舊特展」。




為清楚說明關於淡水、海關 及貿易的歷史故事內容,

展場區以三個重點作為說故事的章節,

分別為「華洋交會下的淡水」、「洋行發展史與建築」、「文化資產與再利用」…..



洋行後側另有一棟2層樓的洋樓建築 ,

不知是洋行的附屬建物 , 抑或是鄰近派出所的歷史建築 ,

有關此一部分

並沒有太多的資訊或介紹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