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叡理傳教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就是我們廣為所知的馬偕博士,

馬偕於1872年抵達淡水後,從此積極投入傳教、醫療以及教育活動,受到當地居民的推崇

與愛戴,在1901年6月2日因喉癌病逝於淡水,葬在他深愛的淡水土地上,

馬偕墓園就位在淡江中學的角落,原為淡水外僑墓園,但依其遺囑用一堵圍牆將其墓與

其他洋人的墓隔開,用以表明馬偕為臺灣人。


按 : 偕叡理牧師(Rev.George Leslie Mackay D.D),人稱馬偕博士,

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人,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

馬偕內心深受感動。自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畢業後不久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

1871年奉派來台。   



馬偕來台後以淡水為根據地,對台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

曾於淡水、五股坑(今五股)、和尚洲(今蘆洲)等地設立教會,並免費為人醫治疾病、

贈送藥物。傳教過程中,馬偕亦教授門徒地理、天文、博物、醫術等西方科學知識。



  

1878年,馬偕和與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結婚,育有一子二女。

1879年馬偕創辦醫館,1880年他在美國底特律馬偕船長遺孀捐助3000美金的協助下

擴充醫館,命名「滬尾偕醫館」,此為今日馬偕醫院之前身,亦為北台灣新式醫學發展的濫觴。




1882年,馬偕或家鄉牛津郡人士贈金,在台創立「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

做為本地傳教師的培育學校;兩年後,又創辦「淡水女學堂」,此兩者皆為北臺新式教育的開端。

1883年以後,馬偕致力於台灣東部的傳教工作,不時越過三貂嶺到噶瑪蘭(今宜蘭)、

花蓮地區傳播福音,人皆以「鬍鬚番」稱之。

1901年,馬偕因喉癌去世於淡水,年58歲。

馬偕墓園位於淡水鎮真理街26號 是馬偕博士長眠之所,

能安葬於此墓園的,都是其家人和嫡系學生。


這裡原本是駐淡水外僑的墳場的接鄰荒地,馬偕生前原購為養老之用。

1901年 6 月 2 日馬偕逝世後,家人即遵其遺囑和外僑的墳墓立一牆之隔,作為其家族墓園。

墓碑最高者(如燭台)是馬偕的墓為其門生所捐建。



右邊是其「牽手」張聰明,再右邊是女兒和女婿,再外圍是其入室子弟,

馬偕的左邊是長子偕叡廉夫婦,再左邊是其家親。馬偕夫婦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和

白話字羅馬拼音,背面是漢文,



此墓園現為淡江中學管理。

目前有墓位44處(含衣冠塚),除了台藉、加藉還有一位日本人。

每年3月9日很多教會人士都會到此掃墓獻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