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湖南勇古墓位於淡水鎮中正東路與竿蓁一街交叉口斜坡上,佔地面積約218.22坪。

淡水開發極早,西、荷時期皆曾駐兵於此,入清之後,淡水即為北部最重要的港埠,特別是乾、嘉以來,

取代八里成為臺北盆地的咽喉,清廷於此置有重兵,以為海防及治安之用。

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堂事件後,清廷加強臺灣的「開山撫番」工作,於是,

陸續調派兵勇來臺,當時以楚軍、淮軍、湘軍為多,這些部隊調派來臺時,南路多自安平登陸,

北路則由淡水、然後再調派到後山、內山進行「開山撫番」戰鬥任務,淡水湖南勇就是湘軍「擢勝營」

的兵勇,客死淡水後,就地埋葬長眠於斯。

「擢勝營」是由湘軍名將孫開華所募。

按 : 孫開華,湖南澧州直隸州慈利縣人,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卒於光緒十九年(1893),

享年五十四。他自十七歲即以武童應募參將鮑超所統領的霆軍成為湖南勇,此後,追隨鮑超,屢建戰功,

同治三年(1864)因功賜號「擢勇巴圖魯」,接著又以功擢提督。

孫開華治軍得法紀律嚴明,牡丹社事件後,孫開華奉命來臺處理海防事務並辦開山撫番,

同時招募鄉勇組成「擢勝營」五營,此後孫開華數度往來於臺閩之間。

擢勝營赴臺最早是光緒二年年底(1877年初),進剿後山「番社」;

光緒五年(1879)再度來臺分防基隆與淡水;光緒六年(1880)孫開華奉命前往楚湘照募精勇,

編為擢勝中、左兩營以固臺防,並築基隆、滬尾諸礮臺。

滬尾湖南勇古墓的這六座兵勇,就是屬於擢勝營左營者。

光緒十年(1885)二月,孫開華第四度率擢勝軍三營扺滬尾與法軍作戰,此後擢勝營

擊敗法軍,孫開華因功恩賞給騎都尉世職,並賞白玉翎管等物,慈禧太后還賞給出力將

弁內帑銀一萬兩。


孫開華及其擢勝營不但與臺灣關係極為密切,其令譽更耀然青史。

滬尾湖南勇古墓共有六名,全為擢勝左營,其姓名如下:

故勇李有章,湖南善化縣人;故勇袁致和,湖南善化縣人; 故勇張月升,湖南善化縣人;

故勇胡芳之,湖南善化縣人;故甬嚴洪勝,湖南善化縣人;胡勇李佑佺,湖南永定縣人。

目前仍保存的6座,都是光緒7年死亡,也都是「擢勝左營」的兵士,

且都是「湖南善化縣人」,故都稱為「湖南勇古墓

此一歷經百年滄桑之營勇古墓,於民國87年8月,正式公告為縣定古蹟。

淡水百齡公園,坐落在淡水區中正東路一段的西側,即湖南勇古墓群對面。


公園裡鳥語花香,林木蓊翠,設置有兒童遊樂設施、步道與古風牆垣,還有兩座唯妙唯肖

的石獅鎮守著。

雖佔地不大,但鄰近的運動公園及淡水河岸自行車道 ;



沿著自行車道可到淡水氣候觀測所…….

1885年,前清淡水海關開始氣象觀測,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於1897年10月

在淡水滬尾支廳建造台灣第一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高15.5公尺。


1937年,因應台灣航空事業對氣象情報需要,於鼻仔頭淡水水上飛機場上方建立觀測所,

1941年升級為「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出張所」。

光復後改為淡水氣候觀測所 ;


2000年 縣府指定鼻仔頭的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水上機場、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三處歷史

建築為古蹟,

目前氣候觀測所並未對外開放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