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坪頂由於地勢高,挖井不易,所以從前里民用水都必須
藉著牛車到遠在二、三公里外的下淡水溪(現在的高屏溪)
載運,非常不方便。
於是,日治時期在竹寮里高屏溪旁設置取水口,
引溪流為水源,並在小坪里設淨水場,將抽取的水送到
小坪頂淨水場,處理後供給高雄地區用水。
1945年二戰後,由高雄市政府接管,
改名為「高雄市自來水廠第一水源地」。
至民國六十三年台灣自來水公司成立,小坪廠隨高雄市
自來水廠合併於自來水公司,隸屬第七區管理處,
並更名為「坪頂給水廠」。
小坪頂水源地的誕生時間和竹仔寮水源地相同。
它本來是為了接受竹仔寮抽取的水而設立的,
目前又接納了攔河堰的水源,
所以場所佔地比以前擴大…….
在大樹有一座謎樣的建築,默默佇立在一片鳳梨田當中,
它就與鳳梨跟大樹的水有很大關係。
最早是做為阿緱水道量水器室,後來搖身一變成為小坪頂的
鳳梨種苗養成所,具有雙重身分。
阿緱街是屏東市的舊稱,阿緱水道在1917年竣工完成,
當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從高雄水道分水到阿緱街市區,
量水器室是水道的重要設施,其功能是記錄從小坪頂
往阿緱街輸送多少水量,用來計算分擔營運費用…….
下淡水溪(高屏溪)流域的地區在過去被稱為水土苦惡之地,
由於用水和衛生條件不佳,不時會流行瘧疾等疾病。
當時阿緱街的飲用水井中,適合飲用的僅有少數,
其他的水井皆含有硝酸、亞硝酸和氨等成分。
隨著阿緱市街的人口增加,消化系統有問題的患者和
有關的死亡率亦逐年增加。
有鑑於如此嚴峻的情況,當局開始了各種調查策畫,
阿緱廳長在1910年11月和1912年6月向臺灣總督府
申請建設阿緱水道,後來以橫跨高屏溪的下淡水溪鐵橋
在1913年完工為契機,在1913年7月向議會提出了
阿緱給水工事概要和預算並經議會通過,
在1914年編列了預算294,000圓建設阿緱水道。
阿緱水道其水源和淨水設備依賴既成的打狗水道,
另設取水設施和送水幹線透過下淡水溪鐵橋南側連到
阿緱市區,阿緱市街亦設置了35組公共消防栓。
阿緱水道工程在1914年8月18日動工,
1916年10月1日開始通水,
並在1917年8月25日完工。
屏東水道最初為1917年完工的阿緱水道,
水源來自高雄水道,通過下淡水溪鐵橋輸水至阿緱市區。
隨著屏東市區的發展,後來於1936年在屏東市區東側
另設水源地和水道設施,並在1938年完工,
與高雄水道分別獨立運作。
阿緱水道屬於高雄水道的附屬水道,阿緱水道同高雄水道
原由台灣總督府土木局管理,其在1919年8月改由臺南廳管理,
並在1920年9月台灣地方制度改正後改由高雄州管理。
1925年4月,
阿緱水道和高雄水道分別交由屏東市和高雄市
管理營運,下淡水溪鐵橋東側的水道設施則歸由
屏東市役所管轄。
這座巴洛克建築為水泥磚造,
獨留更顯珍貴,應該將其列入文化資產,
作為大樹發展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