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1944年的淡水街轄域內分為淡水、竿蓁林、油車口、大莊埔、北投子、三空泉、
小坪頂、興福寮、水梘頭、中田寮、頂圭柔山、下圭柔山、蕃薯寮、草埔尾、林子、興化店、
灰磘子、大屯、水碓子19個大字。
其中中田寮大字下有「泉州厝」、「口湖子」、「桂花樹」、「演戱埔腳」、「大竹圍」、
「水尾子」、「破厝子」、「後寮」、「大埤頭」、「竹圍子」小字名 ; 此地區即燕樓李氏宗族
散佈的聚落……
利用再一次造訪忠寮李家古厝群的機緣 , 重新認識這一塊鄉野 ;
中田寮庄得名,傳為泉州人何姓所闢。 泉州厝則是以其地為泉州人墾闢聚居而得名。
竹圍子是以昔日該地以竹為籬故名。
「燕樓」為淡水忠寮里李厝宗族的堂號,「李厝」也是昔日淡水地區最大的姓氏聚落;
目前「忠寮李厝」尚存有許多棟古厝,包括桂花樹3號、桂花樹4.5號、竹圍仔8號、竹圍仔10號
等五棟,分別散居在梯田間。
山區沒有大型平地,且梯田地形不適合興建大型合院宅第,而山居獨立之宅第為求自保,
均會找尋易守難攻的地勢,並配置多重防禦措施,以確保家族的身家安全,若萬一各房親族
遇有土匪侵犯時,便可以採取分進合擊方式,殲滅盜賊。
從忠寮李氏宗族所形成的古厝聚落配置與深坑地區黃氏宗族-「永安居」、「福安居」、
「興順居」的散居思維是相同的。
位於竹圍子一帶路旁接連有兩棟三合院古厝 , 其外牆均為石砌 ; 甚至連外埕的圍牆也是由
石塊堆砌而成…….
先人建屋時經常就地取材, 恰巧此處古厝前即散落許多石塊 , 分散在田野之間 ;
忠寮李厝自清光緒年間,及發展出匠師群,而聞名北台灣,竹圍仔與桂花樹李厝附近,可見
多幢石砌屋,十分雅緻,而瓦窯坑、北投仔、大竹圍一帶更錯落各種形式的石頭屋。
此間古厝外牆以人字砌及橫砌的堅實工法,充分展現山居墾民防禦的居住風格……
燕樓李氏匠師一脈相傳,最拿手的絕活就是「砌石牆」。
技巧多,工法也極其講究,令人折服。
此間的兩棟三合院古厝不確是否為李氏所有 ?
但相信
應該也是燕樓李家匠師的作品…….
與有所載錄的李家古厝相較 , 更多了一些質朴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