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基隆路圓環,走進羅斯福路四段119巷,抬頭一望看見

一座小山,山頭上有著軍事基地的雷達站,看起來像是頭頂

綁著啾啾的山丘,就是蟾蜍山。

這裡有個聚落,聚落內的建築隨山勢地形由山腳有機的蔓延至山腰。

被聚落包覆其中的的煥民新村,是國防部列冊的眷村。

第一次來到蟾蜍山,彷彿穿越了時空。

這裡有著平靜閒適的氛圍,難以想像與喧鬧的基隆路圓環只有幾步之遙。

穿過小弄,來到煥民新村,眼前的房舍皆沒有了門窗,房屋內有著被遺

留下來的傢俱和掛在牆上的月曆,

時間看似停滯,曾經有人生活過的溫度正在消散,

煥民新村面臨拆除的命運。

在各方努力下,拆除工程得以暫緩,原本道別老房子的測繪,

就像是蟾蜍山文化保存運動的序曲。

蟾蜍山,又名內埔山,位於臺北盆地西南邊,

芳蘭山與寶藏巖間,與南方仙跡岩遙遙相望;

以行政區位置來說處於大安區西南角邊界與文山區西北方邊界的公館。

山頂海拔128公尺。東北面聚落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之校地,

山區東面屬於警政署保七總隊萬盛山莊營區,

山頂與南北面的福興隧道口為空軍作戰指揮部所在地「福興營區」,

其餘部份爲淸代與日治時期以來的墓羣。

在蟾蜍山可以感受到豐富的歷史疊層,

從清領時期的古道、瑠公圳見證了公館的起源,

日治時期為農業技術發展基地,農業試驗所、蠶業改良場宿舍群

坐落於蟾蜍山的山腳。

國民政府遷台後,見證中美協防歷史的空軍「煥民新村」

與未分配到眷舍而在周邊自立營造集體構築的有機聚落,

形成列管眷村與非正式聚落共生之特殊型態。

蟾蜍山聚落成長在1960年代後期達於高峰,

大量的城鄉移民湧入都市,蟾蜍山聚落因當時都市邊陲的特性

成為新一波移民的落腳處,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人們相聚於此,

一磚一瓦推砌自己的家,與蟾蜍山豐富的生態環境

交織出多元的山城生活樣貌。

煥民新村拆除危機暫緩後,緊接著一連串文化保存活動,

而蟾蜍山聚落的居民,為了守護家園及延續這份生活記憶,

成為推動保存運動的核心力量。

位於新店溪畔、臺大公館商圈旁的蟾蜍山,

是一個少數在台灣被列管為眷村與自力營造眷村同時並存之地,

2016年被登錄爲文化景觀,

堪稱台北全市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文化資產,

包含2棟古蹟、8棟歷史建築、10餘棵市定老樹等。

蟾蜍山山頂目前仍為空軍管制區,

設有通訊塔與機房設備,

民眾無法進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