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泰古厝,又稱榮泰厝,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濱江公園的四合院,

原位於乾隆年間建在今大安區之四維路,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寬

而面臨拆除,引起古蹟保護運動,

促進《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

1984年遷建後作民俗文物館之用,今列為歷史建築。

乾隆十九年(1754),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雜貨商人林欽明

渡海,家族在艋舺開設名為「榮泰行」的商行,經商富有後,先在

現今的羅斯福路興屋治產,

至乾隆末年,又買下現在松山、內湖的地。

相傳臺北有「一鳥、二關刀、三蛇、四蓮花」四大風水穴,

其中「三蛇」原位於四維路141號的林安泰古厝所在,

又稱「南蛇拜斗,蛇頭向七星」。

林欽明四子林志能從福建請來的風水師,選在這地興建大宅。

當時淡水河支流可直通到現在的敦化南路附近,

故建屋所需的閩南磚、黑心石、福杉都可直接由船運到工地。

約建於乾隆四十八(1783)至五十年(1785)興建,

宅名「安泰」取自安溪地名以及榮泰行的「泰」,

前後經五次闢建,道光初(1820年代)才完工。

古厝為明清時期閩南風格的單層二進四合院住宅,

具水形山牆、燕尾式屋脊,以祭祀祖先的正廳為中軸,

前有凹巢三川門,外有前埕、月眉池。

整體建築有正屋、上院、下院、左右配院、上下院次梢間、

門房、過水、臥房、護院、書塾。

比起一般四合院建築,前廳別具特色,將四根主要的金柱

移在廳內,以擴大使用空間。建造不使用明釘,全以接榫、

暗釘或楔子接合。

因多次建設,所用土磚就有六種、石材三種。

進到正廳,可發現地磚特地以菱形交會成人字形,

象徵家族興盛、來訪客人川流不息。透雕窗也象徵子嗣綿綿不絕,

為六隻螭虎環抱一香爐。正廳神龕門各刻一百五十朵牡丹花,花姿不一,

綻放程度並不相同。

神龕下方以夔龍圖騰組合成「福、祿、壽、全」四字,

周圍雕刻「老萊子彩衣娛親」及「堯請舜出仕」、

「孫真人點龍睛」、「許真人醫虎喉」等古典故事。

在風水學上,後院兩座井為龍眼。

該家族最盛時期,擁有今日台北巿三分之一土地、臺灣大學、

舊三軍總醫院等過去也都是林家土地,舊三總院內還有林家祖墳。

據後裔林耀義從父執輩講述,昔日他們從家走到松山,

根本不需經過別人土地。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對擁有廣大土地的林家課以土地稅,

林家只好以捐土地方式抵稅,家族一度盛轉衰。

戰後臺北市區往東發展,林安泰家族遂成臺北市房地產界的大戶,

坐擁市內許多精華地段的不動產和土地。

70年代,轉營紡織業,設立榮泰等六家紡織公司。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

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

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

民國67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

遭到拆除的命運,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

方得以移至現址而保存下來。

民國89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規劃為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

民國98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

民國100年繼續以「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開放民眾參觀,

為本市重要之觀光景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