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鄉,舊稱「銅鑼灣」,位於苗栗縣中南部,

關刀山山脈西北側,苗栗丘陵東側。北毗苗栗市,西臨通霄、

西湖兩鄉鎮,東鄰公館、大湖兩鄉,南接三義鄉。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

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

為匪首,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

被焚掠一空,最後殘餘廬舍三棟,故有「三座屋」之稱。

乾隆十二年廣東嘉應州鎮平人,吳士貴、吳榮芳,

繼藍之貴之後,廣招移民,跟循其墾闢舊跡,由芎蕉灣(今朝陽村)

向南擴展,至田洋(今銅鑼火車站前,尖豐公路以南地方)樟樹林等地,

一面將居住於該地原住民驅逐於雞隆深山,

一面開墾田園,逐漸形成村落。

同年,廣東陳國興與曾朝速、巫朝剛、曾俊珀、曾東興等人

組織「五大股」,開闢牛角坑、早坑、山水坑、長潭坑(均在九湖村)等地。

乾隆年間 (1736~1795),廣東吳潮光率吳、彭姓壯丁,

創建老雞籠與新雞籠莊(興隆、新隆村)。

乾隆五十六年(1791),嘉應州人賴聯輝開拓三座屋(竹森村)。

乾隆末年,嘉應州人李應龍開拓三座屋,為銅鑼李姓始祖;

吳琳芳率兄弟五入,開闢樟樹林。

咸豐初年,惠州人吳立傳(吳友宗後裔)率族人由高埔入墾新雞籠。

同治十一年(1872),廣東吳同麟開拓老雞籠,拓地百餘甲。

後來,清廷解除漢人攜眷渡臺禁令,自廣東來台的墾民接踵而至,

墾民大多聚集在老街(今福興村)一帶,

銅鑼市街也因而初具規模。

該區日治時期稱三座屋庄,光復後改稱竹森村,

「竹森」名稱的由來,

取其周圍山坡地多茂密竹林與樹林之意。

竹森村位於銅鑼鄉北邊、西邊,為銅鑼鄉通往苗栗、西湖

及通霄必經之地,是銅鑼鄉西北側之重要聚落。

包含三座厝、澗窩、貓公坑等範圍。

本村西鄰通霄鎮烏眉里、西湖高埔村,北面苗栗市南勢里

及東面接本鄉朝陽村,南連本鄉九湖村。

根據「澗窩李氏族譜」記載:

李家祖籍為廣東長樂(現在的五華縣),來台開基祖為德萬公,

譜名應龍,諱緯烈,是李氏庭芝公長樂開基後第18世祖,

乾隆38(1773)年16歲與父親李維棟渡海來台,最早先居住在

當時歸彰化縣的東勢角土牛地區(現在的台中市石岡區土牛村)。

30歲在土牛娶妻連氏,後移居彰化黃子社,經營稻米買賣,

李德萬在黃子社地區居住約十年後購置田產,

其父李維棟過世後,便將母親與弟弟以及侄輩都接到台灣來。

李家在黃子社居住二十多年,當時臺灣常有動亂,也有閩粵漳泉械鬥等,

李家逐漸壯大穩定下來。

大約嘉慶末年李德萬約六十歲時,因洪水為患田地流失,

李家開始購買芒埔田(現中苗一帶),並移居苗栗開墾。

在銅鑼澗窩定居,也開始在銅鑼「買田復買山,且耕且闢,

公以為得山得水,終於此而安家焉。

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興建李氏家宅,

也就是目前宗祠惇敘堂的前身。

李德萬生了六個兒子依序為:

騰蘭、騰桂、騰清、騰華、騰彬及騰祥。

長房李騰蘭,裔孫多務農,其三子鎮光為武生。

二房李騰桂,宿儒,善貨殖,曾與竹塹城陵茂商行合資創辦

「萬興商號」,並定居苗栗經商;其子逢馨監生,孫鎮邦武生,

曾孫聯璧,日治時期歷任三義、銅鑼二庄庄長,頒授紳章。

三房李騰清性敏好學,精岐黃,多才藝。

四房李騰華質體魁梧,性喜習武,頗具武藝。

騰清騰華兄弟二人,曾隨官兵勦平匪禍,均保舉軍功六品職銜。

騰清之三子時珍,以軍功賞藍翎千總,孫鍾萼(即祥甫),

清代府庠生,極具文才,日治時期亦地方所望重。

李騰華精於武術,子多承其衣鉢,勤習武藝,

諸子中,逢年、逢春、逢香皆武生加六品,逢時五品,逢科例貢生,

孫鍾奇亦是武生出身。

五房騰彬,監生,育有六子。

六房騰祥,青年過世,未娶,過繼二房、四房二姪為嗣。

李家德萬公派下六大房,於道光十七年(1837),

兄弟分產別居,各自發展。

分家後的李家,以三房李騰清及四房騰華派下,

在地方上較為活躍。

其後代人才眾多輩出、可以從楹聯題名看出後代的成就,

如李祥甫、李聯璧(銅羅庄協議會員、三叉庄庄長)及李白濱等,

都是地方上知名的文人。

位於三座厝的李家古厝為二房所建,

亦即為李聯璧之祖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