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族群以在兩三百年前來到麟洛鄉開發;
北客則大約在民國三十至五十年間從台灣北部移居麟洛,
大部分集中在新田村和田心村;
閩南族群少部分在民國三十四年前就已經來麟洛發展,
民國六十年後才有大量閩南族群移居麟洛,分散居住在
新田村、麟頂村、麟蹄村、麟趾村。
麟洛地區早期屬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生活領域,
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記為「凌洛」。
麟洛鄉與竹田、萬巒、內埔三鄉同時開墾,
清康熙年間,即1698年前後,廣東省嘉應州徐俊良先賢來
此一帶開墾,傳說在開設水圳時發現許多大龜,所謂「有龜必有麟」
乃象徵「麟趾呈祥」之兆,就取地名為「麟落莊」,
後來改稱為「麟洛」。
由濫濫庄溯上麟洛河而至麟洛再發展到
竹架下庄,田心庄、老田尾庄等,幾乎全部為客家庄。
麟洛鄉的行政區在光緒十五年(1889)隸屬於鳳山縣港西中里,
其中包含了麟洛、竹架、徑仔、田心等庄。
日治時期初,明治 34 年(1901)由阿猴廳阿里港支廳管轄,
轄內為麟洛、上竹架、下竹架、老田尾、徑仔、田心聚落,
到了大正 9 年(1920)臺灣地方大改制,改為高雄州屏東郡
長興庄麟洛大字。
光復後,民國 35 年(1946)更名為高雄縣屏東市長興區,
民國 39 年(1950)因地方行政區域調整,規劃為屏東縣長治鄉,
民國 40 年(1951)再從長治鄉析分出來,升格為麟洛鄉。
至今全鄉分為七個村,即為新田村、麟頂村、麟蹄村、麟趾村、田
中村、田心村、田道村。
田中村位於麟洛鄉的西南部,北臨麟趾村,東接田心村,
南鄰田道村,西為屏東市。
田中村分為兩個小地名,分別是上竹架與下竹架,
在清末時期稱為竹架下或是竹架庄,在日治初期時才改為
上竹架與下竹架。
上竹架的居民以劉姓家族居多,其次是陳姓與葉姓的家族居民,
下竹架則以謝姓居民為主,其次為陳姓。
麟洛第一棟樓房-望東樓,建於70多年前,
整棟樓全以紅磚砌成,數十年來歷經地震及風雨的考驗,
不但不倒,且沒有龜裂或傾斜,建築技術令人讚佩。
這棟3層樓房現仍保存在田中村延和街,
建於昭和初年(1927),是富商謝保安所建,人稱保安磚樓,
當時是全麟洛第一棟樓房,建時四週都還是水稻田,
洪水來時,站在樓頂看,現今運動公園及分駐所一帶
一片水鄉澤國。
這棟建築最大的特色是全以紅磚砌成,一塊塊紅磚堆砌而上,
但與現今技術不同,現今是一塊塊長方形紅磚往上砌成,它則是
一排長方形紅磚,一排長方形紅磚切成兩塊正方形小磚,如此
一排一排往上砌。
這種方式較費工,因要把一塊塊長方形紅磚再切成兩半。
它也不是用水泥黏合,而是用很多種物質混合在一起作為黏劑。
磚樓上「長發號、謙和處世」石字,至今清晰可辨,
木質樓門都還完好,上有精美的雕花。
窗戶原本有鐵柱鑲住,後來因日本人搜刮鐵器去做槍炮,
鐵柱全被破壞拿走,至今還可看到破壞的殘鐵。
這棟紅磚樓的結構,數十年來歷經多次地震及颱風的侵襲,
至今仍大致完好,沒有龜裂或傾斜,只有樓層地板因是用木頭的,
已朽壞欲墜,因此棄置不用。
其身後保有一間傳統三合院古厝,
堂號即為寶樹。
洋樓原本正面已遭新建屋舍抵擋,
須從後側窄巷內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