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的宜蘭,地方產物輸出及生活用品輸入,全賴船隻運送;由於水路可直通和平街盧宅及慶元宮前,
烏石港淤塞後,頭圍港便興起而代之為內路最繁盛的河運及貿易中心,興盛其長達三十年,對頭圍街的發展
及歷史意義顯的極為重要,自鐵、公路興起後方始沒落。
和平街是蘭地最早發展之商業街道,舊稱「頭圍街」。
其因烏石港及頭圍港之興起而繁華,後亦因水運之沒落而沉寂。
以南北2座福德祠所界定之老街,建築風格頗具特色,雖然目前多被鋼筋混凝土建築所取代,
但由碩果僅存之舊式街屋及十三行等,仍可窺見由清治至日治時期之轉變而成為歷史發展之見證。
老街建築中有屬於清代傳統閩南風格者,例如十三行、慶元宮;有屬於日治中期以前之磚造洋樓式,
如陳春記商號,源合成商號等;有屬於日治後期之鋼筋混凝土街屋者,例如吳惠仁宅。
建築風格豐富多樣,值得細心探訪。
老街中之十三行遺址及北門福德祠因保存尚佳,在民國74(1985)年間曾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但後於民國83年(1994)又被解除,目前處於未受保護、自由發展之階段。
「新長興樹記」於大正十年(1921)興建、大正十三年(1924) 完工,
從事南北貨批發的商行,極盛時期是當地最大店家。
每天川流不息的人潮差點要踏平「新長興樹記」的門檻,當時居民都稱「新長興樹記」為「大賣店」,
因此「新長興樹記」見證了頭城的興起、繁盛與沒落,可稱為是頭城老街的代表性建物。
「新長興樹記」的建築相當特別,為方便生意進行因此採街屋式建築,騎樓立面用了石子、木作以及彩繪瓷磚等
三種手法製作,木雕看似樸實無華,但實則非常細緻,不但工法相當勻稱典雅,以陰刻法的木雕店號與門聯更是
別具特色,出自雕刻名匠陳銀生老師之手,值得細細玩味。
頭城老街南段第一個印入眼簾的是的吳宅(和平街129號),
而女兒牆和柱子都有著巴洛克式裝飾「新長興樹記」(和平街121號) 則是頭城老街最經典的建築。
長興行興建於大正十(1921),由陳老紅與其弟合力籌建。一式二間單進,明間為神明廳,次間為店鋪。
其後分產,陳老紅無嗣,有二養子陳木樹及陳全娥,分別分得右次間及明間。
其姪陳福來分得左次間,陳福來再傳其子陳朝章時,拆除左次間,新建三樓R.C住宅,
因而長興行現僅存明間及右次間。
陳木樹經商得法,沿其商號為「新長興樹記」,並於昭和六年(1943),加建後第二進二層造,
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挖前面騎樓為地下防空地窖,入口為前廳地板,但於光復後填平。
長興行始建一式三間單進,磚造承重墻加櫚檁,覆閩南瓦、臨街立面以磚及鋼筋混凝土造構鈐,
先以洗石子作商號及裝飾。騎樓立面頗高,分為二層,下層為交易及人員出入之正 門,上層有一門,
內為櫚樓儲藏空間,供貨物直接出入之用。
木作精細,其門聯文字及圖案雕刻採鑲嵌做法。
此次走訪感到欣慰的是古厝進行了整修 ,
但感傷的是, 木雕部分似乎已換上了新材, 原有的那一股古老的氣息有些蕩然………
老街中心點慶元宮的三川殿仍保存早期石雕的古樸原貌。
南段的源合成與陳春記,則是氣勢不凡的日治大正時期建築;
南段末端保存了最完善的老街形式,主要有「源合成商號」和「陳春記商號」所組成。
「源合成商號」(1920年代興建)為當時的米商,屬於日治大正時期的紅磚建築,以紅磚及拱柱所形成三連拱門
的立面,在女兒牆上也以洗石子的方式做出仿石材的效果 ;
南段盡頭則為南門福德祠。
頭城是開蘭第一城,而頭城的和平街則是頭城鎮最古老的街道,在清朝時代一度成為蘭陽平原
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如今卻是宜蘭地區碩果僅存的老街。
放眼已經走過歷史榮枯的頭城老街,正猶如走過一段台灣建築滄桑史。
頭城老街,為我們留下一段珍貴的文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