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山鄉位於宜蘭的西北方。開墾之初由於當地有座圓形的小山丘,故取其諧音而稱為員山。
員山鄉以農業為其主要產業,並積極結合觀光資源,發展多處成功的觀光果園、農園;尤其崩山湖果園不僅有
優質的各類水果可供摘採、品嚐外,並挾其高峻的地勢、秀麗的景色,建築舒適的民宿,可謂宜蘭富麗農村的代表。
由於員山鄉地形多平原、山坡地,故盛產稻米、蔬果,二湖鳳梨和崩山湖的楊桃頗富盛名;
而麻竹筍和金桔的產量更是傲冠全台。
清嘉慶時期台灣知府與噶瑪蘭通判楊廷理所題之登員山:
「莫訝員山小,龜山許並肩,千尋壓海浪,一撮鎖溪煙;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披荊紓倦眼,吟望好平田。」
此五言詩句為員山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
員山鄉的歷史發展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有文獻記載,
乾隆58年(1793)吳化率領泉州和漳州人來圓山地區開墾,當時漳州人開墾的地區在地名上都冠上『結』字,
泉籍人開墾之地都冠上『鬮』字,像是今日的『結頭份』、『三鬮二』和『大三鬮』等地名都是先民開墾的文化;
嘉慶17年(1812) 噶瑪蘭廳設治納入清朝版圖,設置員山堡和溪州堡,
光緒21年(1895)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員山改為員山庄並隸屬台北州宜蘭郡管轄;
1945年光復後,正式設籍定為員山鄉,
1950年宜蘭正式設縣並將員山鄉劃入宜蘭縣。
位今員山鄉惠好村,為噶瑪蘭三十六社中的巴荖鬱社舊址。
該村地勢平坦,一圳渠二排水渠橫越村內南面;土地重劃以後,田地如豆腐般的方正,田間道路阡陌縱橫,
交通便利,村內環境優美,農舍處處,各具特色。
位於深溝國小對面,因清代此地有一條溪圳,當時派有士兵駐守水圳,
也搭有一個草寮居住,因而民間就取「圳邊草寮」為「圳寮」。
圳寮有一棵百年老樟及三層竹圍(最外一層是刺竹,中間層是麻竹,裡層是觀音竹)的三合院是圳寮的特色。
早期居民以楊姓為主,因招簡姓為婿(當時的芭荖鬱「招入娶出」的現象盛行),簡姓在圳寮落地生根,
再加上楊姓居民紛紛遷出,簡姓遂成為圳寮的主要居民。
村外田野之間有一古墓 , 即楊姓先祖之墳………
墓碑上刻著 : 同治己巳年(1869) 顯考鄉飲大賓 諡純朴 楊公墓
楊家古墓墓園廣闊,四周松柏環繞,
據惠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表示:此墓墓碑向著芭荖鬱(東北方向),破壞了芭荖鬱的地理,
自從在此立墓後,流傳著巴荖鬱的雞不啼、狗不吠。
後來土地重劃以後,附近的水渠改道,整個環境都變了,
惠好村雞不啼、狗不吠的現象也就沒了。
這種說法實在是無稽之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