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294.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宜蘭縣忠烈祠 位於員山公園內山丘上,原名宜蘭神社,

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地方神社,建於大正7年,為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的代表建築,

光復後將日式改建為中式祠堂,更名「忠烈祠」,

DSC06291.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294.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山丘下方的神社參道及林園,則被改建為「興國新村」,安置當時由大陸撤退來台的軍民。

民國62年政府將此地規劃為員山鄉都市計劃公園預定地,

民國85年拆除地上物;次年,員山公園落成。

DSC06295.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296.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員山鄉名的由來即因鄉轄區域內有一座圓形小山丘,山丘海拔為 43 公尺左右,遠處眺望有如一個圓頂,故稱之員山。

員山公園是員山最具代表性之地方,也是歌仔戲歷史文化的傳承所在,周圍涵蓋忠烈祠、溫泉戲水、環山步道等區域。

公園的規劃著重在反映歷史足跡,沿著步道配置了入口廣場、拱橋、水池等紀念性的空間設置。

DSC06292.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293.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日治初期,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為宣示領土、穩定局勢、安定民心,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先在宜蘭公園

興建宜蘭神社,

舊宜蘭神社約位於宜蘭公園中央,包括鳥居、拜殿、本殿,均為木造,奉祀天照皇大神等,供來台日人參拜。

DSC06311.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後因神社腐朽,繼任廳長小松吉久乃結合地方人士,將神社遷建於外員山現址,並擴大規模。

DSC06298.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14.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宜蘭神社其構築有四大部份:參拜道、拜殿、本殿、外苑林等。

從參拜道起,兩旁林木蒼鬱,石燈石柱羅列,從遠到近,由低至高,漸次拾級,仰望而上登至本殿,

營造出莊嚴神秘,仰之彌高的優越、神聖氣氛。

DSC06299.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1.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5.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從宜蘭縣史館保存的舊照裡可以看到,當時的員山忠烈祠,漸漸成為宜蘭人民出征、結婚喜慶拍照留念的場所。

日本以神道教化,在潛移默化中,台灣人民漸漸地被「皇民化」。

無疑地,神社正是日本統治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的重要推手。

        

DSC06310.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6.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7.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8.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戰後,神址被拆毀,改建為忠烈祠。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在戰後大都已被破壞殆盡,

留下的部分是一些遺跡,僅藉由老照片回憶當年神社的面貌。

站在忠烈祠下方,石階入口有兩尊青銅製的神社狛犬,一公一母豎立在參拜道石階兩旁,非常特殊。

 

DSC06304.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3.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2.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在參拜道石階右邊立有神社銅馬座,銅馬側腹上有日本台灣總督府的徽章;

有兩個三角形就是代表「台」灣總督府,採用十二菊構成 (十二個花瓣),鐵菊花是屬於日本皇室用的徽紋。

DSC06297.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原銅馬被收藏於員山鄉公所內,因宜蘭市文昌廟缺一隻神馬,所以將原神社的銅馬拿走。

目前忠烈祠的神馬為雕刻家林正仁依原馬翻模重鑄,安座在神社原址旁,

差可略窺昔日風貌。

DSC06313.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12.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民國 86 年闢建的員山公園,規劃著重在反映員山當地的特色,設置「露天劇場」的表演場地。

員山鄉是台灣歌仔戲的發源地,

而「卷歌仔戲」是當時宜蘭民間盛行的表演方式,全劇以鼓樂為主軸,整個演出充滿生命力,

也為員山公園帶來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

DSC06309.JPG - 再訪  員山神社DSC06300.JPG - 再訪  員山神社

步道是員山鄉民及宜蘭市民晨間運動的好場所,配合公園的優良設施,經常遊客如織,

每每到假日總隨處可見野餐、放風箏的家庭在此野餐、休憩,

是一處家喻戶曉的景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