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348.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宜蘭大規模的開發,始於嘉慶元年(1796)的吳沙率眾入墾,此後漢人賡續移進。

簡言之,漢人大規模遷到宜蘭必然是嘉慶元年以後的事。就以此年起算,對照家廟的興建年代,距最早的林氏追遠堂

之道光十五年(1835),僅四十年。距最晚的黃氏純善堂之昭和十一年(1936),也不過一百四十年。

其他各家廟的興建時間,介於此二者之間,大致上以約百年者居多。

DSC09341.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宜蘭地區的宗族對於家廟非常重視,

十分難能可貴,同時也可反映宜蘭家族的內聚力與向心力。

DSC09334.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31.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32.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33.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如再往前推算,雖然這些建家廟的家族,入蘭時間均在嘉慶以後,但在此之前他們就已遷到台灣,住過一段時間。

如黃氏純善堂的開台祖純善公,早在1670年前後渡台。李氏敦本堂的效坤公,於康熙年代率子紹邦公、經邦公、慶邦公

等登陸淡水,後移屯桃園,再徙居台北和宜蘭。黃氏建和祠堂的十世祖泮黃公五郎和泉黃公六郎即已渡台。

陳氏鑑湖堂的開台祖計淑公於乾隆年間,率其妻並二子敬潘和敬得渡台,始居苗栗中港。

DSC09335.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38.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39.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道光、咸豐年間,宜蘭開發未久,因此受到時間不足、族人不多,經濟不裕的限制,任何家族均難有力量建立單獨家廟,

都是在宅廳或公廳內,進行祭祀。之後,經由熱心的宗親奔走倡議,許多同姓宗族共同捐資,興建家廟,這種宗祠型的

家廟格局較大,成員必須為同姓,血緣與系譜關係就非必要條件。

DSC09337.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40.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36.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如林氏追遠堂之成,「以文壽公、鳳棲公、文跳公之力獨多,合七縣之心為一心,光大祖宗遺緒,以國翰公之德為獨盛。」

可見林氏追遠堂是移居宜蘭的漳州府七個縣之林姓同宗,共同出錢出力的成果,彼此間缺乏血緣的繫屬。

DSC09345.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游氏立雪堂和李氏敦本堂興建的模式,亦大致如是。

宗祠型家廟必須同姓,經宗親倡議,共同集資,方可興建,適合早期開發的需要。

及至後來,同宗眾多,意見紛繁,難以糾集,以致被祠堂型家廟取代。

鍾何祠堂這類家廟是有系譜關係的單一繼嗣群,

DSC09347.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鍾何祠堂奉祀的是鍾氏十六世朝宗公,

按 : 鍾朝宗本農家子弟,受業於米穀商,凡事勤奮,力學而後精於經營之道,財富俱增,致成宜蘭首富之一,

於大正年間,建祠堂於宜蘭市舊城北路。

即今之祠堂建築……..

DSC09342.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46.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比較特別的是鍾何雙姓乃因十五世娘養公之岳家何氏無後,於是合祀鍾家,

雖曰鍾何祠堂,其實仍為單一繼嗣群。

DSC09343.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44.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鍾何兩姓,合建祠堂的原因是鍾何結親,但何氏無後,約定子嗣須合祀兩氏;

加上財力雄厚,遂建祠堂,便於祭祀。

一般家廟是單獨興建,但鍾何祠堂是現存縣內唯一跟二合院住家一體成形者,

雖有家廟之名,僅具公廳之實,惟廳堂較寬敞而已。

DSC09349.JPG - 宜蘭  鍾何祠堂DSC09350.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祠堂(瑞蘭堂) 僅存正身, 但因有泥塑及花磚等式樣 ,

較一般古厝稍微華麗一些, 但整體而言, 仍是極為素樸的…….

DSC09351.JPG - 宜蘭  鍾何祠堂

農業社會為了彼此照應,鄉親大都聚居一起,家廟地點自然選在聚居區內。

以家廟為核心,各房親屬住家則環繞家廟依次建築,從而形成以家廟為中心的村落布局。

祠堂附近可想而知也是鍾姓聚集之地…….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