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忠烈祠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昭和六年(1931) 進入準戰爭期之後,殖民政府展開所謂的
「一街庄一社」的建造神社運動,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
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
桃園神社於昭和十三年(1938) 9月23日舉行鎮座祭,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能久親王外,
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
日治時期台灣總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台日斷交時,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
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明白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
大多被損毀,目前僅有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
民國35年6月17日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
民國74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
耗資886萬元依原樣整修完成。
桃園縣忠烈祠座落於桃園市郊虎頭山上,為現今保存最完整之日治時期神社建築群。
桃園神社依山而建,方位正好面對桃園市區;用材用料方面,均為最優良的台灣檜木,木質均勻,色澤優美;
施工手法方面,依尋著日人巖僅的傳統,建造至今近乎七十多年原物保存比例高,少有損害,可以見證。
標準的神社施設,應具備有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外、祭典必要的設備亦應俱全。
在此規定下,桃園神社的設置情形如下:本殿、拜殿 、樓門、神樂殿(祭器庫)、渡殿、神饌所、社務所、
納庫、手水舍、燈籠 、柏犬、拼垣、住宅、廁所。
本殿的四周設有迴廊、欄杆,於欄杆套頭上裝有十字型、長條型、半條型、柱 頭型、扶手頭等八種樣式,
而門扇裝飾有五金菊花、雀腿形等造型,非常優 美雅緻。
木地板則以五公分厚之檜木施作。屋面均覆以青銅瓦,並用銅釘及 套錢釘牢。
進入神房前設有八階專用木造階梯。
拜殿玄關為「三開間」獨立柱式,正中央設有四扇大門。
兩側各設窗戶一樘,背面中央與前面開設同式四扇門,祭典時由拜殿可直 視神殿,彼此間設有通廊相接。
手水舍是供來參拜的人,在此先洗手、漱口、象徵洗淨身心後 才可至神前敬拜的場所。
建築本身是以四支木柱蓋成涼亭形式,屋頂包覆銅 片而成。
桃園神社原有三座鳥居,現存的二座均 已改建 ;
日本神社的鳥居樣式有神明鳥居、明神鳥居、破風鳥居、鹿島鳥居等十三種 ,
此處採用明神鳥居形式。
早期因建材來源之故,所以鳥居大部份採用木造 。
自昭和初期開始,因木料取得漸困難,因此遂採用鋼筋混凝土,表面 再用洗石方式施作。
桃園神社現存建築物規模完整,造形雄偉,
建築群有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及石獻燈,
步入桃園神社即可感受其肅穆樸實之美…….
是當前台灣古建築中所極為罕見的,
頗具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