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樓乃荷蘭人於1653年創建,原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荷文

為永恆之意),漢人則稱之為「赤崁樓」、「番仔樓」或「紅毛樓」;

「赤崁樓」雖歷代都有改建,至今仍大約維持原貌。

赤崁樓從荷蘭時期便是行政中心,

1661年鄭成功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

清領初期台江尚未淤塞前,浪濤可直達赤崁樓下,

「赤崁夕照」是當時著名的臺灣八景之一。

赤崁樓,又作赤崁城、赤磡城、赤坎城、赤嵌城、赤嵌樓。

其前身為荷治時期1625年1月闢建的「普羅民遮」市街,

荷蘭在1653年於此市街赤崁行省興建之歐式城塞,1655年完工,

稱「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省城),

在地人稱為「番仔樓」,曾為全台灣島的商業中心,

至清代已傾圮,僅留部分殘蹟。

今日所見的赤嵌樓,大部分是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

陸續興建的儒、道廟宇,包括海神廟、文昌閣。

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終成今日樣貌。

因此,所稱赤嵌樓,是歐式普羅民遮城殘蹟,

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為國定古蹟。

日治時期,赤崁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

也陸續展開修建及整修,

戰後,將木製結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並將主要入口改向,而成為今日的模樣。

赤崁樓庭院中又陸續聚集了二十多塊古碑,

規模略遜南門公園碑林,故有「小碑林」之稱。

2000年,臺南市政府將原有臺南府城十字大街至西門舊城

與成功路之範圍劃設為「赤崁文化園區」,

赤崁樓則作為主要基地區域。

2022年,因赤崁樓建築本體裂化損壞,設備老舊,

臺南市政府因而進行修復工程,

預定2024年10月完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