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鄉原稱月眉,係因峨眉溪曲流凸岸之半月形沖積河階而得名。
大正九年(1920)總督府於地方官制改正, 將月眉改為峨眉,一直沿用至今。
道光十四年(1834)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止,共計十四年是金廣福拓墾本區的高峰期,由北埔出發沿峨眉溪
往下游方向前進,陸續開發中興、峨眉、石井、沙坑、赤柯坪、富興、水流東、轉溝水等地,另一方面富興
曾家先人也在此期由頭份田寮進入富興開墾,成為富興的最大家族。
這一時期峨眉鄉主要地區大致已開發完成。
峨眉湖的正式名稱為「大埔水庫」,係截取峨眉溪上游溪水而築成,主要供應香山、 寶山、竹南、頭份等四個
鄉鎮的灌溉並兼蓄水防洪的功能。
峨眉湖景色優美,青 山綠水相互輝映,湖中還有許多小島,往來皆靠吊橋,湖光山色,有如人間仙境。
峨眉湖的美,隨著四季的變換而展現不同的風貌,春夏之交,土鯽上水,在 湖岸淺水草叢間,老遠就可以
聽見成群肥美的台灣土鯽戲春追逐拍尾聲,湖中更 有許多曲腰魚,湖上也經常出現不合法令的泛舟和水上摩托車活動,
時 而濛上一層薄霧,白茫茫中點綴著點點朱紅,真令人陶醉…….
細茅埔吊橋 位在富興村與湖光村細茅埔交界處,昔時興建大埔水庫時,欲方便兩岸往來 交通,曾修築多處吊橋,
但現今只剩下細茅埔吊橋供人憑吊,
在橋上可一攬峨眉 湖波光粼粼外,更可遠眺獅頭山、鵝公髻山及五指山,視野極佳。
早期峨眉鄉的開墾發展,自清道光十四年(1834) 金廣福墾號於北埔建立據點後始有起色,
當時為防原住民侵擾,逐次設立十五座保護開墾安全的隘寮,其中第十二個隘寮就是今「十二寮」的由來。
十二寮西臨大埔水庫及蜿蜒的峨眉溪,東臨山巒疊嶂的丘陵地形,三面環山,進入其境,倚山傍水的景象瞬間
映入眼簾,彷彿來到一處絕美的寧靜之地。
三面環繞的山稜線間,圍擁著一塊平坦的平原之地,平原中遍佈著大小埤塘,
可說是位於峨眉鄉的十二寮獨有的特色景觀。
天恩彌勒佛院,由高山愚人王老院長所創辦,於民國76年成立於新竹光復路,同時買下細茅埔土地,
目前建構完成的建物中最顯著的就是,全世界第一高彌勒佛像,與寬敞的大道院。
天恩彌勒佛院取名於,蒙受上天恩賜與彌勒佛佛祖護佑而成立,故以天恩與彌勒為名。
1999年年底王老院長成道後,由顏妙如會長和汪慈光院長繼承,開始新的里程碑。
2000 年,佛院遷移至新竹縣峨眉鄉現址,同年七月在內政部登記為「彌勒大道」宗教,
並開始規劃籌設大自然文化世界。
經過十一年的海內外募款與一步一腳印的苦心建設,以世界一家理念為主軸、融會東西方建築美學,
並結合綠建築環保概念的彌勒大道主體建築,終於在峨眉湖畔莊嚴又親切地呈現,
開展彌勒大道良心救世的新世紀……
也成為峨眉鄉重要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