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林鄉舊稱「水漆林」、「水燦林」,

位於雲林縣西南方,南隔北港溪與嘉義縣相望。

本鄉地處嘉南平原西北部,地勢平坦,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自1970年代當地相傳顏思齊曾經率領漢人登陸此地開墾,

故自稱為「開台第一鄉」。


地名由來史實難可考,

在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設有「水漆林庄」,

有說法認為是「水賊林」的台語諧音,

1644年荷蘭文獻記載荷蘭遠征軍由海路向南返回大員,

經由笨港溪獵寮從「Geusebos」此地出海,可能即為水賊林之譯音;

亦有說法認為得名自「水漆」,即為此地原本位在海中

潟湖沙洲沼澤蔓生的海檨仔紅樹林。

日治1900年代可能認為水漆與「水賊」諧音不雅,

改名為「水燦林庄」。

大正9年(1920)改名為「水林」沿用至今。

據傳聞明朝末年遺臣渡海來台灣避難之時,

就有原住民散於此地耕種。

清康熙22年(1683)之後,就有中國大陸的福建漳州、泉州

兩地移民逐漸移居至此。

雍正元年(1723)將該地規劃於諸羅縣轄內,

光緒14年(1888)改歸轄於雲林縣。

萬興村在明顏鄭時期屬於內十寨中後寨轄區校場,

明鄭成功來台後,該地區才逐漸有人居住屯墾,

台語原叫晚興,後取同音為萬興,

萬興當地多為山崙、莿竹林與水道,

為明顏思齊後寨訓練兵士主要的場所,除了一般體能訓練外,

並以後寨水道(又稱後寨溝,今萬興大排)、北寨水道(又稱北溝,

今春牛埔大排、牛挑灣大排)等水域訓練水兵,

同時讓兵士了解水性,

以適應笨港溪及水漆林溪等隘口駐點防守,

配合船隻航行於海上之任務。

清朝時期本村屬於雲林縣尖山堡萬興莊,

日治時期先屬嘉義廳北港支廳尖山堡萬興庄,

後更改為台南州北港郡水林庄萬興,

光復後稱為雲林縣水林鄉萬興村至今。

林家古厝已有百年的歷史,

由屋後的日治時期椰子樹、菩提樹

及屋前兩旁高大鳳凰木等

與庭前的池塘相輝映,

敘說著古厝的風華歲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