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聖宮旁荒廢的「一善堂」已為遊客所忽略,這座古樸的寺廟可說是新竹市少數僅存的唐式建築之一,
採鐘形窗設計,在古樸中散發出典雅氣息,一善堂由早年的齋堂轉變為民間信仰,除具備有道教及佛教的精神外,
它同時也具家廟的形式,是北門鄭家分支出來的後人約於清光緒二十年所建,
廟內據說還有鄭崇和畫像以及鄭家歷代祖先之牌位。
由一善堂前的兩棵老龍眼樹、荔枝樹可一窺香山地區的產業概況,
香山一直是新竹市農、牧業最發達的地區,尤以荔枝及玉蘭花最負盛名……
本寺或稱「香山寺」、「一善寺」,興建於光緒十年(1884) 六月十五日,所在地原在香山下寮街媽祖廟後
(今中華路五段648巷旁,香山天后宮後面),
《新竹縣采訪冊》稱本寺 : 「正殿三間,左右廊各一間,前殿三間,左右廂房。寺前有半月池,正殿祀三寶佛、
觀音佛祖、地藏王菩薩。前殿祀三官大帝,屏後祀韋陀。光緒十年,紳士林華希捐地,鄭如蘭、林汝梅、周其華等捐建。」
依據調查 : 明治二十八年的廟祝為竹塹城望族 鄭如蘭夫人陳潤 ( 法號普慈 , 同時創建有淨業院 )。
當時一群信眾跟隨鄭氏家人一同修行、吃齋。
後來部份信眾皈依來自苗栗大湖法雲寺的覺力法師 (1881–1933),並於大正十三年(1924) 邀覺力法師到一善堂宣講
《維摩詰經》,聽眾踴躍,宣講完畢,大眾在堂前合影留念 ;
這次宣講也促成齋堂性質的「一善堂」改為純正佛寺之「一善寺」。
次年(1925) 覺又法師更於此舉辦為期六個月的「女子講習會」,培養年輕一代的比丘尼眾。
昭和十年(1935) 四月二十一日因地震關係,原一善寺建築半毀,
次年(1936) 由鄭肇基嫡配鄭蔡秋霞 (法名普丹,普慈孫媳) 捐資,將本寺遷往鐵路東側之山坡上重建,
後因戰爭物資匱乏,重建工程延宕至光復初始竣工。
本寺除了供奉諸佛、據說還有歷代祖先的牌位及照片,具有家廟的味道。
本寺是社殿式建築,木構造仿唐風(入母屋造即歇山式),為新竹市少數僅存的唐式建築之一;
建築採鐘形設計,因此散發出典雅氣息,與系出同門的苗栗大湖法雲寺風格相同。
中和圓通禪寺創立者林妙清,也是新竹人,年23歲時,在新竹香山一善堂學佛苦修3年,
1925年參加特別講習會後,拜覺力禪師為師,法名妙清。
1927年要在中和石壁湖山建寺,此地點的選定,也是由覺力禪師幫忙決定的……
齋教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以羅教教義為主、雜揉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在家弟子修行的方式,
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
在日治時期被視為佛教一支派,但實際上其教義和根源都與傳統之台灣佛教信仰有別。
齋教舉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稱為齋堂,也別於一般佛教的巖、寺。
鄭鵬雲詩「靈泉聖地冷繁華,劫火曾經遊興賒;聊把新詩題古佛,山門落日聽啼鴉」,詩題下附注:
「( 靈泉) 寺在縣東城外金山面冷水坑,距縣治八里,光緒二十一年六月淪於兵火。」
被焚的第二年即由閩籍人士楊標(1868-1897) 倡首鳩資,重建廟宇。
此次重建,廟名改為「金山寺」或「開台金山寺」,又稱「金山禪寺」……
楊標在重建後翌年即仙逝。楊標實為楊普丹之姪,
據吳學明田調資料謂:金山寺被焚之前楊普丹可能為廟之住持,該寺保存經典中有《(金山寺)科儀寶卷》乙本,
封面印有「壹是堂總敕楊普丹捐緣重修敬印」,
按 : 楊普丹(1873- 1909) 其人其事,據《如是真經》之序記道:
「傳燈楊普丹居仙邑劍山如是堂,生於道光癸卯年八月初柒日吉時臨凡,迨於同治元年間遊訪名師,參求了生脫死
先天大道,歷盡千關萬劫之苦,蒙師指示諸佛妙理,先天大道無為妙法,於光緒元年到台。
至光緒甲申年香山開壹善堂,代歷代祖師壹是堂空空普傳無為妙法。」
另在《源流法脈根本》中也記載:「二七歲往壹是祖堂,心領如來慧命,三十二歲詣台辦道,善結諸緣。
四十二歲開山台北新竹香山一善堂,五十二歲蒙道銜林公汝梅暨竹諸紳仝建金山寺。五十五歲還鄉仝林普緣大重仙邑興善院。
六十一歲詣福州鼓山湧泉寺,怡山長慶寺打齋印經。…….列年數登諸郡,付善信傳燈,逢人勸化,隨處施功,發明心誼,以啟後生。
一生共塑佛像一百四十餘尊,代人天造福。」
由此隱約可之一善寺的淵源 …….
可惜該寺院已跡近荒廢之程度 , 據說是原本廟祝已逝 , 寺務無以為繼之故 ;
寺院右前有一鄭氏新墳 , 應該與此有所關 連吧 ?
該寺所在地環境清幽 , 似乎也與 新竹市內淨業院有些淵源 ,
也許解決某些產權的問題的話 ,
一善寺是有可能重啟弘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