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的聚落大部是血緣性的聚落,或者可以說聚落的血緣性相當高。
聚落而居一向是中國人生活的一個理想,先民所來自的又是宗族比較發達的福建省,來臺祖之間有
親密的血緣關係,後嗣繁衍,自然構成血緣聚落。大體而言,沿著烏溪南岸,西自石頭埔,經頂茄荖、
田厝仔、新庄、番仔田、牛屎崎,東至北勢湳,分佈著以洪姓 為主的聚落,
入墾草屯的洪姓祖先都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
其入墾的地區除了草屯境內沿烏溪南岸之外,尚有今屬彰化縣芬園鄉的下茄荖(即茄荖村與嘉興村)。
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下茄荖」與其相應的聚落名為「頂茄荖」,以茄荖溪上游為頂,下游為下。
這兩個聚落現在不但相隔了一條高速公路,還分屬於彰化縣芬園鄉跟南投縣草屯鎮。
然而,這兩個聚落是血脈相連的,均是由中部大姓洪氏所開墾。
洪秉正等人於嘉慶十五年(1810)落腳頂茄荖,並逐漸開枝散葉到芬園、草屯一帶。
而位於下茄荖的這間洋樓以及旁邊的祠堂,分別名為玉美堂和崇星堂,
崇星堂由洪躼耳建於大正二年(1913),玉美堂則由洪躼耳及其次子洪調專建於昭和三年(1928),
在下茄荖洪氏祠堂周圍,形成了一條市街,至今仍有部分街屋保存。
「下茄荖」的洪氏崇星堂(1913)與 草屯「頂茄荖」的洪氏燉倫堂,均屬同宗脈源。
而「下茄荖」的「洪氏洋樓」,由洪躼耳建成於昭和三年(1928)與草屯洪得中(1878-1948)的「敷榮堂」、
洪火煉(1888-1953)的「敷華堂」,均為同一時期建築,相互之間並且往來密切。
洪躼耳(1873-1945)字思聰係屬於洪性植(毛蠏公)25世祖派下仁璲祖之32世孫,因經商(販賣和服、
染布廠、碾米廠)致富,與次子洪調專在洪氏宗祠-「崇星堂」興建竣工後,昭和3年(1928年)年復於
宗祠旁興建西式洋樓宅邸,洋樓堂號為「玉美堂」。
洪躼耳曾任茄荖媽助圳評議委員、保正與社口保甲聯合會會長、保健組合長、彰化郡米穀統制組合總代表,
並與地方人士共同創辦芬園公學校茄荖分校(茄荖國校前身)。
身後育有八子(註),均為地方仕紳,
其中次子洪調專(1905-1971)曾任芬園庄協議員、芬園庄產業組合組合長,戰後擔任臺中縣(中部四縣市)
參議員,第一至五屆鄉民代表暨第三屆鄉民代表會主席,芬園鄉公所秘書。
三子洪調滿曾任中廣台中廣播電台台長、芬園調解委員會主席;
五子洪調舜當選第一、二屆彰化縣縣議員。
洪氏洋樓坐東朝西偏南,園邸寬闊,廣植荔枝,聳立的西洋樓,以鶴立雞群般的姿態獨立。
整幢洋樓外觀以洗石子裝飾,作工精細,工法嚴謹,為難得的佳作。洋樓正面中央山牆上以「鳳凰」呈「洪」,
彰顯洪氏家威,並搭配「麒麟」,而左右次間簷牆上則以「雙鹿」、「雙鶴」泥塑,簷牆整體左右相互對應,
以神靈異獸的動物裝飾作為吉祥的表徵。
組砌採用上弧拱下平樑結構,二樓外廊呈「ㄩ」型,以弧形拱圈廊,西方柱式表現雄偉的氣勢。
右側接翼樓,樓頂作觀景露台,與洋樓形成天井,上有八角窗,而洋樓屋頂則是以磚平砌多重平頭型作成
火形馬背,加上弧形拱圈廊柱,視覺上充滿中西合璧雅趣。
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洪氏洋樓二樓左右外廊與二樓樓地板龜裂,
迄今未進一步修繕…….
( 部分資料引用自: 319旅行事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