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投市中山公園內的歐式建築物「聚芳館」,是日治時期的建築物。
中山公園日治時期稱「南投公園」,於大正元年(1912)日本政府為開闢公園,向居民陸續購買或贈與土地設立。
日治時期「南投公園」,園中有池,也有操場,聚芳館、忠魂碑、南投俱樂部、以及昭和15年(1940年)才遷出
的南投社(南投神社),均建在此。
大正9年(1920年)地方制度重大改革,改廳為州,州下設郡,郡下設街庄,南投地方設有「南投郡役所」、
「南投街役場」,當時日本政府為推廣台灣本地土產、手工藝產品,在州、郡設立陳列館。
南投地區於大正11年(1922)建築「聚芳館」,作為「南投郡物產陳列館」。
早期物產陳列最有影響的兩個團體,就是「南投商工會」和「南投果物同業組合」,
此兩個商業團體,其領導人常是同一個人,以日本人為「正」,台灣人為「副」的團體組織。
當時的陳列物品中,南投名產「南投燒」(南投陶) 是最為風光。
昭和18年(1943),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轟炸台灣,從都市遷來南投的琉球人,疏散來此居住。
民國34年光復後曾經部隊紮營,及租給商人經營酒家,熱鬧一時。
民國39年全省行政區調整,南投設縣,次年縣衛生院在此辦公。
民國49年衛生院遷出後,因位於公園內的「南投縣立圖書館」拆除後遷入。
民國71年南投縣立文化中心落成,圖書館業務併入文化中心,所有館藏圖書,由聚芳館轉移到文化中心。
民國72年由南投市公所整修後,設立龍泉托兒所。
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嚴重受損。由行政院九二一震災後公共設施復建款項支應三百萬元修繕。
並於90年8月27日驗收,讓古建築物,再顯風華。
室內特徵具有歐式建築風格,屋頂兩側的山牆下及進口之前後方三角頂,均有通氣設備,增加屋內空氣
的流通性,圓形拱柱四周採光的建築物矗立在綠蔭扶疏的公園內,更顯其瑰麗典雅。
目前使用情形為委外經營咖啡藝文簡餐。
南投農會它是創於日治大正3年(1914),定名為「有限責任南投信用組合」,由林文智當選為第一任組合長。
昭和11年(1936)興建本建築,並改稱「保證責任南投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
1940年將原「內轆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合併,並於1944年將南投產業組合、畜產組合及青果同業組合
合併改組為「南投街農會」。
光復後,於民國35年(1946)依法改組為「南投鎮合作社」由吳瑞峰擔任理事主席。
民國38年(1949)七月奉令改組為「南投鎮農會」,後隨南投鎮改制而改稱「南投市農會」。
市農會位於復興路與龍井街交會口之上,此路口多為銀行,其餘沿街多為零售商家。
以加強磚造為主之二層日式建築,上下樓層細長窗呈垂直分割線條;外部以1930年代流行之13溝面磚裝修,
開口及水平線條以洗石子裝飾。這種利用窗戶與壁柱體的連慣性來強調其一二樓的垂直性,使得建築物外表
顯得簡潔有力,充分表現出當時正流行的「現代風格」建築形式。
至於做為教師會館、勞工之家以及總工會使用等的建築物 ,
立面上有一些飾樣 , 也許是光復初期所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