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區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群的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

的生活區域,因有曾文溪的流經,故自古農業發達,

且為通往東側大武壠社的交通孔道,在清領時期

已逐漸成為地方經濟中心。

日治時期配合鐵公路的興建和善化糖廠的開設,

交通日趨方便並呈現商業繁榮景象。

「目加溜灣」一詞為平埔族語的「宰牛茨」或「刣牛厝」,

因音譯名較長而略稱「灣裡」;另一說則是因當地位於

曾文溪曲流的堆積坡,取「河彎之內側」之意而稱「灣裡」。

「善化」一詞由來始於明鄭時期行政區名「善化里」,

傳係鄭成功巡視當地,以當地「善早開化」(甚早開化之意),

故改名「善化」。

善化於清時建有四座城門,分為東、西、南、北四城門,

形成東關里、西關里、南關里、北關里四里的聚落名。

昔日牛墟即在南關外。

三民街兩側有數間古厝,

有一間無人居住卻保存著完善。

有網友稱此為大武壠巡檢司衙署…….

個人則不以為然。

明鄭時期隸屬天興縣,相傳鄭成功來此巡視時,

鑑於沈文光來此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提振文風,因開化甚早,

便以善早開化之意命名善化,是為善化里,後分東西二保,

康熙年間因諸羅縣文廟、典史署皆設在此,

差點有機會成為諸羅縣治,曾來台平定張丙之亂的閩浙總督程祖洛

提出對台善後提議,道光15年(1835)便據此將嘉義縣南界由新港溪

(鹽水溪、新化境內稱許縣溪)北移至灣裡溪(曾文溪),

至於灣裡溪南邊包含善化在內土地則劃歸臺灣縣,

使得善化里東保、西保自此橫跨兩縣,

也因此地距離府城郡治甚近,一日內可抵達,

原設在玉井的大武壟巡檢司因交通不便,訊息難通,

便在道光17年(1837)遷來灣裡,

分由嘉義、台灣兩縣管轄,

大大提升善化重要性……

此古厝明顯為傳統民居,

說是衙署似乎尚缺少了一些佐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