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因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漢代稱為灣海。
宋開寶年間(968~975),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因易灣為安。
宋為安海市,東稱舊市,西稱新市,屬開建鄉修仁裏。州官遣吏在此設卡榷稅,號石井津。
建炎四年(1130)創石井鎮。元、明、清屬八都。明為安平鎮。
嘉靖(1522~1566)後逐漸成為中國東南沿海私商國際貿易的中心港口。
至清代,由於受遷界打擊,才逐漸衰落。民國8~9年(1919~1920),許卓然率領靖國軍一度據此自立安海縣。
民國29年設安平鎮,民國33年改為安海鎮……
臺灣鹿港與晉江安海的經濟文化繁榮及發展有著同樣的時代背景,
鹿港的繁華是靠大陸閩南籍移民的開發,所以鹿港民眾膜拜的神祇大部份從閩南分靈香火而來。
其中神格最高的佛祖:觀世音菩薩是從安海龍山寺分香到鹿港龍山寺。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龍山寺從鹿港的鬧區暗街仔,搬到現在的地方(即龍山里金門巷)。
龍山寺的修建,是泉州移民倡導的。當時延聘了優秀的泉州名匠,直接從泉州運去杉木、紅磚等建築材料,
結構也模仿安海龍山祖寺。
後人在修建時,從拆下的紅瓦背面,還能見到泉城阮協興號字樣。
至今在鹿港龍山寺門外仍立著一塊衍自安海龍山寺的石碑,記錄它與大陸的神緣聯系。
泉州晉江安海鎮型厝村北的天竺寺,初名普現殿,俗稱觀音殿,
因位于龍山之麓,故也稱龍山寺。
晉江安海龍山寺始建在隋代大業四年( 608),歷史悠久,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
現在圓通寶殿中梁還有塊牌匾,記載了唐代貞觀十三年程咬金捐資一千兩督白銀修建龍山寺的情況。
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瑯等相繼捐資重修和擴建的。
安海龍山寺全寺規模宏偉,具有濃厚的閩南色彩。
寺中大殿供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通高4.2米,寬2米半,有一間房間大,系用一根巨樟雕成,
兩側旁支1008只手。
千手千眼觀音是一粒沙高僧用大樟樹軀干雕刻的,己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
《安海志》記載︰該寺歷經多次兵災和土匪作亂,都化凶為吉。
明嘉靖年間倭寇八次進犯安海,商議毀掉龍山寺。
倭寇先後遇到寺內烏蜂涌出,雷電交加,嚇得跪地求饒。
清代初年,清朝為了禁絕鄭成功與安海一帶人民往來,實行海緊,將沿海人民遷往內地,
安海的建築都被焚毀,只有龍山寺巋然獨存。因此龍山寺千手千眼觀音被譽為鎮國佛。
晉江安海龍山寺與台灣關系極為密切,
隨著閩南移民移居台灣,故鄉龍山寺的香火也被帶到台灣,
據稱台灣目前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宇有490多座……
其中最有名有如彰化鹿港龍山寺、台北艋龍山寺等。
寺前有月池一窪,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鍾 四個大字。
進了山門,但見寺的前牆上嵌一大石碑刻龍山寶地。
兩側為鐘鼓樓,正門廊前有石獅、石鼓各一對,門額懸一片慈雲木匾。門內有拜庭,拜壇,壇上有亭。
大雄寶殿氣勢恢宏,木刻、石雕、瓷塑,彩繪遍飾,精美璀燦。
其中一對輝綠石龍飛逸盤騰,工藝精湛,龍爪各抓一鼓一罄,擊之發鼓、罄之聲,巧妙神奇。
寺中有明朝書法家張瑞圖題通身手眼匾額,
以及明朝莊俊元,近代弘一法師等名人之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