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區早期是一個重要的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居住地。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 (即現在之玉井、石子崎、山上、商庄、

百瓜寮、石仔井、新庄等地)往來台南必經之地,

搬運產物往台南府販賣,均經此地,常在樹下休息,

因無處買食,鼓勵附近新港住民(新和、社內村方面) 到此地零售

食物以便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

因此稱此地為「新市 」。

據正史記載,本地於荷蘭時期稱「新港社」,

漢人入墾後改為「新港莊」,日治時期稱「新市庄」,

戰後則稱之為「新市鄉」。

新市大社聚落,分成後店、東勢、下竹圍三庄頭,

每個庄頭以一座公廟為主,是庄民的信仰中心,

耆老指出,

東勢角、下竹圍的玄天上帝,是從後店北極殿分出去的,

東勢角分得二上帝、四上帝,下竹圍分得三上帝;

為了方便區別北極殿的廟名上,

冠了後店、東勢、西興的字樣。

後店角為張姓群居之處,東勢角則為陳、洪、鄭姓先居之,

下竹圍角即蔡姓先居之,後有謝、黃、王各姓移居。

下竹圍即今日之西興。

大社宗教信仰除了清、康熙年間創設的上帝廳恭奉玄天上帝外,

另有福德廟二座,一者后店福德祠,曰:「大社頂土地」,

一者下竹圍福德祠,曰:「大社下土地」。

因應當時大社庄人口的劇增,而劃分三角頭,

庄民民恭請玄天上帝聖駕把守下竹圍福德祠,

降至清末,由「上帝廳」分祀玄天三上帝,

並將福德祠改曰「北極殿」。

時代變遷,下竹圍曾經多次重建維修,

降至蘇萬生膺任董事長時,熱心奉獻,推展廟務,

以「下竹圍」名稱不雅,

會集地方大老參議更改地名,

最後決議以「西興」為名改之,

意取「社西興旺」之寓。

此區有李家古厝,門額上有同安原籍,

說明該地李姓之由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