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崗 原名滸興,清朝時名叫古坑,到民國時才改叫古崗,
依山傍水,群峰環繞,和金門城組成古城里。
古崗前有古崗湖,後靠石紫山。房舍依山勢而建,大致面朝古崗湖,目前已發展到湖邊,又以環島西路為界,
劃分為大、小古崗(大社小社),居民以董姓居多,尚有 蔡、馬、宋、葉等他姓混居,
瓊林蔡家即是由小古崗移居且發揚光大。
古崗墾地貧瘠生活不易,因此出洋落蕃者也不少,幾棟洋樓即是出洋成功回鄉所建。
聚落中的古崗學校也是在1933年由出洋華僑捐款建成,是早期古崗村唯一的一所學校,是村落裡傳播知識的重要據點,
目前己停用,學童都得到靠近金門城的古城國小就讀。
古崗一度是海龍部隊駐紮之地,村中尚有以大兵為營業對象的商家遺跡。
據說古崗董氏開基祖於明朝初年因牧羊惹禍而避居金門,告誡子孫不牧為生,因此早期居民以漁撈兼農耕為主,
生活不易,也因此有出洋落番致富者返鄉興建洋樓彰顯成功,目前居民為生計散居他方者眾。
聯繫子孫的董氏家廟建於明洪武年間,
距今己有六百多年,為地方生活重心……
金門的董氏家族開基於明代洪武年間,始祖楊崑因牧羊釀禍而遠避金門古崗,
董氏後代曾出過一位進士董颺先,他的姪女還成為延平郡王的夫人。
明初又有董善應者由泉州避難遷居於浯之許坑,自是董家壯大,遂成古崗之巨族。
族譜記載了董氏家族遷徙台灣的過程。
據了解,董氏第十四世孫善順和善應為躲避元兵騷擾,從晉江青陽遷出,善順遷居到永寧沙堤鄉,
善應則避居於金門古坑鄉,成為金門董氏開基祖。
金門的古崗董氏堂號其一為『豢龍衍派』和『玉笋衍派』,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記載:
相傳董父,已姓,精於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
又按史書的記載:
祝融之孫分爲八姓:己、禿、彭、薑、妘、曹、斯、羋。其己姓之嗣爲飂叔安(廖叔安、飂叔宋),
飂叔安的裔子中有一人史稱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焉。
後董父乃擾畜龍,以事帝舜。
帝舜甚喜,賜其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朡川。
據說沙堤董氏 宗祠中最令人稱奇的是祠堂天井左側聳立的一天然石筍,
這個天然石筍高約3.5米,最大直徑約1.5米,形同春筍。
據稱由於石筍吸取了日月的精華,具有靈性,在永寧遂有著永寧18寶,不敵玉筍好的説法,
也因此沙堤董氏有以玉筍(笋) 傳芳為堂號者。
説到沙堤董氏,還必須提到一個著名的人物,那就是鄭成功。
據了解,鄭成功元配夫人董友(永寧民間稱之為董酉姑),祖籍沙堤(石獅市永寧鎮沙堤村)。
其父董颺先,號沙築,移居永寧後山。明代崇禎丁丑科(1637)進士,任泰州知府。
崇禎十五年(1642),董颺先將長女董友許配給鄭成功。
隆武二年(1646),鄭成功舉義旗抗清。董夫人賢惠治家,使得鄭成功能專心致志於征戰四方。
為應付軍需,董夫人日率姬妾、婢婦為紡織及制甲胄之物勞軍。
因鄭成功號稱國姓爺,
董夫人也被尊稱為國姓夫人。
古崗地區,當地居民大多為董氏鄉親,聚落中保有眾多古樸的閩南傳統建築,
由於改建極少,聚落完整性極佳。
在各傳統建築中,
又以華麗莊嚴的「董氏家廟」建築,最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