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厝地處太武山麓,村前有汶水溪流過,村後山坡上怪石嶙峋,嵯峨崢嶸,早期民間以「山仔兜」為村名。
此地是一個血緣聚落,最早入居的蔡姓,其開基祖蔡一郎於宋末自同安蔡厝卜居於此,遂將此地改名「蔡厝」,
以示不忘本之意。
據蔡厝蔡氏族譜記載:
早期的蔡厝位臨海濱,居民以煮鹽為業。到了明代,蔡厝文風鼎盛,著名的蔡復一於萬曆二十三年高中進士,
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滇、黔、湘、粵軍務兼黔省巡撫,節制五省,死後贈兵部尚書,諡清憲,載入明史,
其宗祠內懸有「七省經略」。
到了清代,蔡登龍於康熙八年高中己酉科舉人,蔡夢蘭於正十二年中七卯科貢生,科考功名六、七代人達一百多年。
1950年以後,蔡厝因地近軍營區,村內以飲食、娛樂為主的商店應運而興,
近年軍隊大量裁減之後,市容已轉趨冷淡。
案 : 蔡復一,明神宗萬曆四年至明天啓五年(1576-1625) 蔡厝人,
從小搬至同安縣城住,十九歲中鄉舉,二十歲中試二甲第二十七名,賜進士出身,
提倡”經學致用”主張”經世濟民”;
萬曆四十三年(1615)曾修築南方長城,萬曆三十九年(1611)曾經參與竟陵文學流派;
天啓四年(1624)官拜御史總督(正二品官員),獲賜「尚方寶劍」,
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廣西、雲南、四川諸郡鄰貴州者聽其節制,
稱「五省經略」。
復一允文允武,為維護國家的統一立下汗馬之功,後因勞瘁病逝於平越 (今貴州福泉市)軍中,享年五十歲。
准歸葬,於同安縣小盈嶺大房山。被誥授為「大司馬」;
曾與蔡獻臣(出身瓊林)同稱《同安二蔡》,文韜武略,身經百戰,彪炳千秋,萬民頌揚。
蔡氏家廟內收有一幅三百多年之蔡復一畫像,祭祀之時會供請出巡,
目前畫像由族人代為保管,防止蟲蟻侵蝕。在泉州市有三座蔡復一王爺廟,
多處皆有數千位信眾奉祀蔡復一,香火鼎盛。
蔡氏宗祠在民國六十多年經歷砲戰襲擊曾修繕前落屋頂,民國八十多年修繕後廳木柱以混凝土包覆。
目前為蔡厝與西堡蔡氏宗親供同祭祀。
蔡厝蔡氏家廟為一進帶東西廳帶前亭格局的家廟,前庭為傳統閩式雙坡屋頂屋脊為翹脊,
為三開間,凹壽上堵為木作、下堵為花崗石檻牆,前庭兩側次間無屋頂遮蔽為天井的形式;
東西廳屋頂為傳統閩式雙坡屋頂屋脊;大厝身為傳統閩式雙坡屋頂屋脊為翹脊。
室內特徵室內空間中軸動線上由外往內為凹壽、前亭、天井、拜堂、廳、祖龕,前亭兩側為次間為天井;
本建築興建年代較為久遠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雕工較為簡易,
如:柱珠、柱盤、大砱、東西廳柱等,內部木作之漆作與彩繪也較少,
但於插角、束隨、通隨、瓜筒皆有作捲草類木作雕花,於第一架樑上刻有獅座,整體風格樸素,
簡而精幹,不失高雅。
中樑下離正廳地面高度相對於同類型的宗祠,屋頂整體高度較高,亦為地區少見。
本幢建築正立面次間上堵為磁磚貼面與煙炙磚砌磚柱,下賭為花崗石檻牆;
側立面牆全為花崗石埆人字砌牆,側立面山牆為傳統斗砌磚牆,背立面上堵為抹灰牆體,
背立面邊柱為花崗石埆平砌,背立面下堵為花崗石埆人字砌;
內部四面內牆皆抹灰,東西廳柱為下石柱上木柱,拜堂與廳之點金柱為木柱。
材料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次廳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
內為捲棚外為傳統雙坡屋頂。
聚落內另有蔡復一故居 ,
還有可以登上太武山的蔡厝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