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村位在營山之下而得名,或稱「洋山」。
金門方言中,「營」與「洋」原非諧音,但當營字下接「山」字時,
兩字幾近同音(此為語音學上所謂「連音變化」)。
因此,一般文字資料上都寫作「營山」,而門牌號碼卻作「洋山」,村民的身分證件也記為「洋山」。
金門過去由於諸多因素,因此地名產生「水土不服」的情況下,亦不在少數。
營山前臨金門北方海面與大嶝島相望,背後倚坡地,
村中依角落位置概分為東保和西保兩部分。
洋山村分為東、西保2個甲頭,也各有信仰廟宇及風獅爺,洋山風獅爺就位於洋山往九女山公路左側,
西保濱海處的福海宮的前面,是尊石雕風獅爺……
營山的東、北兩面原本都靠海,對外陸路交通不便,1932年金門第一條現代化公路完成後,才有公路可達
沙美及後浦;但隨著灣澳逐漸淤塞,1980年代九女山和三獅山連接成為田墩海堤,原本的海灣成為海埔新生地,
周遭地形完全改變。
村前是洋江灣,是一大片灘地盛產海蚵之海域,
左為雞鳴山,右為護龍山(九女山),與大嶝島相望;
從營山延伸出去的狹長小半島,東北面是內海─金沙海灣,西南面是洋山灣。
早期當地居民都稱此地為「厚林山」,民國四十年以後,為了與三獅山相互支援控制金沙海灣的出入口,
所以加固防禦工事,改名「九女山」。
民國七0年代,軍方將三獅山至九女山連接成為「田墩海堤」,
昔日的海灣,變成今日的榮湖和金沙水庫…….
陳氏系出,源于河南潁川,
今金門陳姓宗派共計十五支,浯陽即陳田、陳達直接嫡傳。
其他十支祖先(湖前一郎派、十郎派;夏興六郎派;成功八郎派、九郎派—九世遷島美;陽翟七郎派)等支派
為通公所傳,則在往後數朝,有漳、泉一帶陸續遷入…….一般俗稱為十三陳。
明初,有陳良顯者,自嘉禾陳寮洗馬坑遷來,稱之為高坑陳,
分居營山,新前墩,何厝。
埔後陳氏為陳友諒之族人,元末兵敗,為避禍始來浯,初居後浦,後移埔後,
分支洋山。
洋山並非一個單姓聚落 ,
聚落中有小巧精美的洋樓建築 ,
因門額為穎川衍派 , 推論為陳氏洋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