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港是屏東縣枋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舊名「風港」,位於該鄉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楓港村、善餘村。

其為南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南迴公路由此為起點,

同時也是省道台1線、台9線的終點,以及台26線的起點所在,

傳統上是臺灣西部通往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三十年(1765) 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

1628年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農、漁為生,

清乾隆年間,因受原住民襲擊,死傷慘重,為杜絕後患,

改遷舊庄,嗣後人口日眾,始成今日楓港村。

楓港村位居通往台東及墾丁國家公園之門戶,

另有蝦虎魚苗、芒果、洋蔥並稱楓港三寶。

董家為楓港大家族其中之一,

保留今日楓港地區最古老的房屋,

運用了本土建材,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

拱形窗、花瓶欄杆、柱式,

融合中式與西式的特色而成。

楓港的一大家族為董家,在日治時期有董文川及董九槌二人,

兩人並無親戚關係,且在木炭事業上為競爭的對手。

董文川曾任日治時期第二保(今善餘村)保正,從事砍柴燒木炭

等山林事業而逐漸發展。

董九槌亦從事伐木燒木炭等山林業,另有一說是日治時期為老師。

此外,雖然在事業上與董文川有所競爭,但是董九槌和董文川一樣

皆改了日本姓,董文川的日本姓為「玉峰」;

董九槌的日本姓則為「吉田」。

董家後代子弟聽說亦發展良好,

然多已不住在楓港。

此洋樓為董九槌所建,位於派出所的對面;

可說是現在楓港地區最古老的古厝,

據說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更有連續劇等在此古厝取景,

可見其珍貴之處。

門額上可見其商號名稱 : 泉德興。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