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247.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據《南陳文賢家陳氏家譜》序文解釋「斗門」村名之由來稱 :

「蓋因我祖居漳()時,堂名『拱斗』,遂函承其斗,曰『斗門』,即今之『斗門』也,

所以復開一『斗門』者,丹心不忘之意,職是故耳。」

DSC07116.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DSC07117.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斗門之五世祖陳文雍分居內地,新居聚落也取名「斗門」,以示不背宗忘祖之意。

斗門朝向太武山的騎馬嶺,前方是山麓下大片的沖積平原,後方緩坡上的最高處是腸腹裡所在的高地。

DSC07118.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斗門左、前方原係海濱,元代初期所設的浯洲場十處鹽埕中,斗門也是其中之一,

後因沖積日盛,滄海變成水源豐厚的良田,為金門極少數的稻米產地之一。

初為鹽場,續有良田,斗門不但經濟富裕,科舉功名亦盛。

IMG_9252.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IMG_9250.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IMG_9249.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金門高粱一年兩收,10月中至11月中旬正是秋季高粱收成季。

東北方的金沙鎮是高粱田最密集的地區,

行列整齊、金黃結穗的高粱田沿著環島北路兩側,一畝畝連綿勾勒出金門秋天的地平線。

 

IMG_9252.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IMG_9253.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停了車、走進高粱田,尋訪金門高粱酒的美味靈魂,約成人高的高粱桿似乎沾染了金門戰地氣息,

即使結穗疊疊仍如軍人般挺直了腰桿,宛如一排排昂首的士兵,展現金門大地堅毅生命力。

 

IMG_9248.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民國四十多年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鼓勵金門種高粱、釀酒,撫慰駐軍,金門才開始大量種植高粱。

歷經半世紀,當地人說:「高粱已經是金門的經濟命脈。」

2,000公頃面積的高粱田,收成全送進金門酒廠釀製高粱酒,為金門賺進大把鈔票,

釀製高粱酒剩下的高粱酒粕還可以養牛。

 

DSC07121.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高粱採收後,金門大地轉栽種小麥做為高粱酒發酵麴菌,

翌年36月黃橙麥田,又是另一頁金門大地彩繪。

金門麥田面積雖廣,但離海近,易受「海水煙」影響,種籽品質不佳。

金門在地生產的小麥主要供應酒廠釀酒,

小麥進入豐收季節時﹐在農民忙碌採收下、金門到處可以看到麥田豐收的快樂景象。

 

DSC07119.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DSC07120.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在金門縣政府鼓勵集團耕種下、年總產量高達153萬多公斤、其中以金沙地區最多﹐

金門栽種的是台中選二號的小麥種、比本地原生種結穗多﹐

進入採收期時、金黃色的麥穗隨風搖曳、層層麥浪場面壯觀、採收後將由金門縣政府高價收購、

再賣給酒廠作為釀酒酒曲使用、釀造出香醇的金門高粱酒。

 

DSC07123.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DSC07126.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DSC07127.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DSC07124.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DSC07125.JPG - 斗門  晨霧及麥田之美

 

每年3-6月為小麥成熟收割期,呈現出一片金色麥田的景象,

黃金麥浪隨風搖曳,

令人不禁有一種彷彿置身歐洲麥田的情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