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009.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山后開發甚早,屬於金門七大傳統聚落之一 ,隸屬於金沙鄉轄區

相傳陳淵率十二姓來金門養馬時王姓即為其中之一,而宋末元初之際王進士率眾移居山后頂堡,為王家奠基。

而同期梁家則居下堡一帶,以農漁為業。

DSC01001.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02.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山后會成為今日之民俗文化村乃頂堡王國珍、王敬祥父子赴日經商致富後回饋鄉里,

在中堡闢地興建這被稱為十八間的連棟雙落大厝供族人居住。

DSC01003.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04.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05.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大厝以梳式排列,每間大厝的縱橫軸線間間相互平行,有如棋盤一般,

主要建材大量取自大陸,包括燕尾磚、福州杉、泉州石與漳州青石等,在泉州師父主導下前後興建

廿五年才完成,總計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鄉塾及三落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間厝」。

DSC01006.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2001 年獲得票選為文建會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民俗文化村由現國家公園接管,並將王敬祥故居改成喜慶館展列,內容除了陳列喜慶習俗及用品外並詳列

王敬祥當年資助孫中山革命來往的信件、感謝狀、任命狀等等。

禮儀館則利用宗祠陳列民俗祭典用品,和展出文物的書院海珠堂成了民俗村的主軸。

DSC01007.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09.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10.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11.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王國珍,又名明玉,字孝匣。

約於同治7年(1868)前後年間,當時年約2526歲的王國珍與姪敬濟(又名敬川,號德經)

赴日本謀生,剛開始以演布袋戲為業,後開設復興號商行,專事貿易。

DSC01012.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13.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致富後的王國珍,返鄉購置山后中堡土地,從光緒二年(1876)動工,到光緒26年(1900)完工,

前後共二十五年時間,完成今日所見的山后中堡聚落。

DSC01014.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16.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不過,王國珍膝下無子,早年從其兄孝箱的雙胞胎:敬祥(五男)、敬授(六男)兩子,當中的敬祥收為養子(過房)。

王敬祥,字敬瑞,生於清同治10年。王敬祥幼年成長於山后,約於1885年,當時年僅15歲的王敬祥才赴日跟隨養父,

學習貿易事務,29歲正式繼承復興號。

DSC01017.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1899年,王國珍交棒給王敬祥(18711922)。

192030年代,僑居日本的山后王家,以神戶為事業基地,建立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東亞貿易網絡:

包括中國沿海的天津、大連、牛莊、哈爾濱等分棧,及南洋各處分棧,貿易網絡遍佈各地。

DSC01018.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DSC01019.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1922年,王敬祥辭世後,復興號的重擔落在王敬施(18871961)的身上。

為了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王敬施將商號名稱改稱「致和公司」,生意依舊繁盛。

迄今旅居日本的王氏後人,依舊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僑界領袖。

DSC01015.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光緒二十九年(19031129日,王國珍逝於家鄉,享年60歲,葬於山后東埔林下。

王敬祥則是於19226月逝世於日本神戶,

隔年5月遷葬回金門,長眠於山后聚落旁的五虎山下。

DSC01008.JPG - 山后民俗文化村(上)

民俗文化村的建築十分雄偉,每棟房子的排列都井然有序,並且是由兩段落所組成。

在房子內有書卷、佛印字形的窗戶,還有交趾燒陶飾,生動逼真。

其牆垛相當的固厚,屋脊頗有燕尾之形,飛翔在天空的模樣。

木石的雕工也很精細……..

其中的一棟「大夫第」,

是清光緒年間清廷誥授中議大夫王德經的宅第。

0

發表留言